觀點
田方澤:香港的穆斯林學生有選擇嗎?

【明報文章】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帖文:一個信仰伊斯蘭教並已在清真寺宣誓的學生,指學校容許學生在齋戒月使用升降機,結果老師指「基本上都係女仔申請」,而不批准該名男學生的申請,引來討論。網友的各種討論中,包括宗教、性別、師生關係、執行校規等。關於此事,似乎不宜就學生的一個帖文而在報章公開討論,但由此引伸一個問題:本港教育體系裏,有沒有尊重人權?而教師又有沒有足夠訓練?
學校不是展現個性的地方
一般對校規的印象,是學校不是展現個性的地方,學生要整齊端莊、儀容整潔,維持校風。例如早年中學生林澤駿因性別焦慮而希望留長髮的事件,就引起曾任中學校長的立法會議員鄧飛指校規「並非以性別區分,而是基於整潔樸素」。校規多少強調一致性、不「標奇立異」。
同樣是「一致性」,也應用在宗教實踐。2021年曾經有穆斯林小學生被學校禁戴頭巾,根據報道,校長希望每一名學生衣著一致;後來卻指「戴頭巾的人很恐怖和危險,會影響學校的形象」。於2022年,有報道指穆斯林學生就讀基督教學校,要求豁免修讀基督教倫理科,並投訴至教育局,半年後才獲批准。
這兩個個案與文首所談事件的共通點是:學校如何處理宗教表達?教師是否有足夠敏感度、平等意識和知識?如何在尊重宗教表達的同時,維持學校包括儀容、教學內容和學校行政的一致要求?
於學校而言,「一致」除了理念,也是行政方便,但難以兼容學生的宗教表達;一旦容許對學生有特殊安排,就會出現不同宗教信仰的學生有各種不同要求,行政上難以執行,校規也失去一致性。現時教育局有《宗教教育課程指引》,但該指引是關於一個科目;對於學校行政上如何處理學生的宗教要求,似乎未有着墨。
另一方面,教師對不同宗教有理解嗎?港人對基督教、天主教,以至佛教、道教都有一定認識,但對於伊斯蘭教或其他宗教,認識較少。在文初提及的個案,若屬實,似乎牽涉校方對華人穆斯林的認識,以及如何辨認不像女性需要戴頭巾的男性穆斯林。上面引述有校長認為穆斯林「很危險」的偏見,不少香港人也有,教師當然也不例外,遑論認識其信仰、祈禱、齋戒等宗教實踐。
互相認識 促進共融
網友提出了重要的問題:既然宗教如此重要,為何不選擇伊斯蘭學校或沒有宗教背景的學校,而要在其他宗教的學校「諸多要求」?
根據政府統計,本港幼稚園、小學和中學裏,分別有五至六成有宗教背景,當中近九成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據伊斯蘭團體的網站顯示,香港只有7所穆斯林團體主辦的學校,包括3所幼稚園、3所小學和1所中學。再考慮到校區、組別、教學語言,以至校風、辦學理念、家長口碑等因素,穆斯林學生——不論華裔或少數族裔——選擇其實不多。
另一方面,將個別群體,不論是因為宗教、性別,抑或其他因素區別開來,本來就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共融理念。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我們更應該尊重不同群體的權利,尋求共存。
最理想的狀態是不同群體可以一起生活、互相認識和了解,但前提是要放開偏見,以開放的心靈接觸。如何在教育上實踐,需要學校上下——包括教師和學生——主動思考及學習。對於教會學校,如何在保持自己宗教價值的同時,尊重其他學生的宗教表達,是一大課題。整體而言,政府當局應領導討論、提供培訓,推動更平等和尊重人權的校園。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