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特稿:為內需護盤 小城經濟國家大事 「非遺過大年」激活人潮 持續釋動能成考驗

發佈於

【明報專訊】千方百計促消費,是2025年內地經濟工作首項要務。在大城市消費疲軟之際,廣大縣城被視為「內需藍海」,開年一場席捲全國的「非遺過大年」運動,徹底把神州大地民俗激活,各地小城火爆程度數十年來首見。蛇年春節過去,人潮退卻,小城消費要走怎樣的道路,小城經濟走向何方,關乎國家發展大戰略。

明報記者 王佩凡

休眠廿年民俗被喚醒 恢復人聲鼎沸

從小季有記憶起,北方家鄉的農曆新年好久沒有今年這麼熱鬧了。小時候騎在父親肩上看花燈,和踩高蹺的哥哥姐姐打招呼的記憶已經恍若隔世。「原本以為今年過年又是『只聞鞭炮聲、不見華燈上』,卻沒想到,沉寂了20多年的縣城,忽然就恢復了人聲鼎沸。」

春節期間,縣城內熱鬧非凡。從正月初一到元宵,每一天都有不一樣的活動,「春節民藝進城展演」更是20多年來的再現,數千表演者集合成78支表演隊伍、15個鄉鎮方隊進城。

小季的家鄉是河北辛集,舊稱束鹿,擁有一大批各級非遺項目,束鹿戰鼓(古代用於軍隊作戰助威和傳令)、秧歌、舞龍舞獅、跑驢(套上驢道具扮騎驢)等充滿鄉土氣息的民俗表演隊伍,延綿近3公里,千鼓雷動,氣勢磅礡如戰場,令現場喜慶氛圍不斷升溫。

公園裏,各種文藝、音樂、藝術演出,還有雜技、鄉鎮節目輪番上演。無人機燈光騷、打鐵花(北方流行的非遺民俗,擊打熔化鐵水產生焰火)、光影騷美輪美奐。火壺表演將燈會氛圍推向高潮,表演者手持火壺,上下翻飛,熊熊火焰騰空飛舞,火光和壺影相映,呈現出火樹銀花般的景象,觀眾們紛紛拿出手機定格。

僅正月初一當天,辛集燈會就接待11萬遊客,熱門表演之處,人多得完全走不動。

非遺激活文化細胞旅遊消費

2025年春節,類似情况在多個小城同步上演。蛇年春節是首個「非遺版」春節,各地縣城響應中央文旅部署,彷彿被激活了「文化細胞」,紛紛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打出「非遺」招牌。

北方是「冰雪+非遺」,哈爾濱冰雕融入滿族剪紙技藝,長白山景區推出薩滿文化主題雪屋,冰雪大世界遊客量按年增長50%。南方則主打「民俗+技藝」,廣東潮汕連續一個月的英歌舞巡演,吸引超百萬遊客圍睹「中華戰舞」;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的閩劇表演場場爆滿,帶動當地旅遊收入增長120%。

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春節假期8天,全國國內出遊5.01億人次,按年增長5.9%;國內出遊總花費逾6770億元人民幣,增長7%。縣城「非遺文化年」活動成為文旅消費的「流量密碼」,至2月12日元宵節,各地舉辦400多場大型傳統年俗和非遺展示活動,吸引大量遊客前往小城旅遊,刺激當地餐飲、住宿、交通等消費提升。

消費已經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202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4.5%,拉動GDP增長2.2個百分點。

三四線城市成消費重要防線

事實上,縣域、鄉村去年以來已成為中國消費的重要防線。內地近年整體消費降級,大城市陷入價格戰,縣城卻因較低生活成本,住房、汽車等貸款支出負擔更輕。2024年上半年,一二線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為4.75%,三四線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則達5.77%,也就是說,縣城居民荷包更有餘錢,消費市場顯現韌性。

另一方面,由於交通、物流、通訊的便利,大小城市之間的生活差異已漸漸消弭;一二線城市就業收縮,催生農民工、大學生返鄉潮,小城消費基礎壯大。

同時,縣城人口結構趨於年輕化,推動縣域消費結構的升級。在甘肅會寧,曾經的貧困縣,如今中高端餐飲行業發展火爆,春節期間人均150元的火鍋店每晚營業額超3萬元。在安徽宿州,喝咖啡成為返鄉青年帶來的新年俗,小紅書上「宿州精品咖啡館」相關筆記超56萬條。今個賀歲檔電影票房逾95億破紀錄,超過五成票房來自三四線城市。

返鄉青年推動縣城消費的品質和層次,連鎖品牌在縣城也更有競爭力,紛紛「下沉」爭奪市場,蜜雪冰城、肯德基「小鎮模式」、名創優品等品牌,利用縣城低租金、低人力成本來複製規模效應。

全國1472個縣的縣城、394個縣級市的城區常住人口近3億人,他們與4萬個鄉鎮及其轄下農村的人們,組成了縣域經濟龐大的消費群。已有權威諮詢機構預測,到2030年,中國有66%的個人消費增量都將來自縣城。

青年返鄉壯大規模 惟縣城階層固化

然而當前不少小城市,依然過分依賴「運動式」促消費,特別是利用「假日經濟效應」提振餐飲、零售、住宿等消費,導致縣城的經濟收入存在明顯的季節性波動,容易陷入「旺季繁榮、淡季蕭條」的困局。

同時,「縣城婆羅門」(網民借用印度婆羅門種姓對小地方經濟生態的戲稱)掌握着縣城經濟的發展命脈,通過家族傳承、早期創業成功或者在當地重要行業任職等方式,積累起財富和地位。他們在縣城的社交圈子廣泛,有一定影響力,導致了小地方相對的階層固化現象。

且近年來,不同地區的縣城經濟發展水平仍存在顯著差異。全國59個GDP「千億縣」,超過一半都來自長三角。

一二線城市是經濟火車頭,三四五線城市不僅為內需「護盤」,縣域經濟的發展也關乎國家長治久安。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官媒稱,重點在於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縣域經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更新過程,不斷創新發展思路並勇於實踐。如此,縣域才能成為持續釋放能量的寶藏。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