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日本內望:「特朗普2.0」和美日韓聯盟變局 /文:張望

【明報專訊】2024年年末,韓國總統尹錫悅突發戒嚴令,令韓國政治驟然出現動盪。這一政治的不穩定性對東北亞美日韓同盟體系也產生了一定衝擊。韓國國內政治的不穩情况並非個例,從朴槿惠到文在寅政府,韓國政壇的劇烈變化導致美國不得不反覆調整對韓政策。韓國國內政治的不確定性,使得美國同盟體系在東亞的穩定性受到挑戰,特別是在朝鮮半島安全局勢持續緊張的背景下,美韓同盟的協調性和一致性屢遭考驗。
韓國政黨輪替往往伴隨外交政策的轉向,進而影響美韓同盟的運作。美國學者Sara Bjerg Moller於2020年《Asian Security》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通過追蹤1993年到2020年韓國的聯盟戰略發現一個規律:當在任韓國總統為保守派領導人時,會表現出更大的被美國拋棄的恐懼(fear of abandonment);而在進步派的總統治下,則表現出更多的被捲入的恐懼(fear of entrapment)。也就是說,韓國保守派政府更傾向於強化與美國的安全合作,而進步派政府則更重視與朝鮮對話,並在美中之間尋求某種平衡。這種變化使得美韓同盟在不同政權下的表現有所起伏。例如,文在寅政府時期強調對日嚴厲/韓朝和解,而尹錫悅政府則重新強化與美日的安全合作,美國必須在韓國的不同政府之間調整對盟友關係的管理方式。按照這個規律,在「特朗普2.0」的國際背景下,如果今年韓國出現進步派政府,美韓同盟和日韓關係的穩定性將面臨挑戰。
美日同盟比美韓更具戰略穩定性
相較於韓國的劇烈政治波動,日本長期以來由自民黨主導政局,使得美日同盟在安全合作與戰略穩定性方面更具延續性。冷戰時期,美國學者Kent Calder提出「日本外壓國家論」(Japan as a reactive state),澳洲學者Gavan McCormack提出「日本屬國論」(Japan as a client state),但2012年後的日本早已非美國之屬國,已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積極和平主義」(proactive pacifism),希望日本能和美國大哥並肩作戰,而非過去的「美主日從」關係。
2024年,儘管自民黨內保守主流自由派(日語:保守リベラル)的石破茂掌政,更強調日美同盟的對等性,但整體不會偏離日美安全框架。面對單邊退群的特朗普政府,石破在當選首相前後判若兩人。例如,在2018年宣布參加自民黨總裁選舉的記者會上,石破被問及是否願意像安倍那樣與特朗普一起打高爾夫,他沒有明確表態,而是強調「不是通過奉承或者恭維,而是讓對方相信我們帶着不退縮的決心為國家利益而努力」。
石破茂對美當選前後判若兩人
但2025年2月石破執政後首度訪美,還是必須面對美日同盟的現實。在外務省和日本國家安全團隊的建議下,石破決定向特朗普總統送大禮,包括宣布日本將對美直接投資餘額提高至1萬億美元;大量購買美國生產的液化天然氣(LNG);在收購美國鋼鐵公司問題上同意「進行投資而非收購」等,還特意贈送給特朗普一個石破家鄉鳥取縣生產的金色武士頭盔(日語:かぶと)。由此可見,石破個人可能主張日本需要穩定日中關係,但面對更為巨大的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壓力下,石破難以否定美日同盟在日本國家安全戰略中的核心地位。
日本早稻田大學
國際教養學部准教授張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