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李正儀:打造國際教育樞紐 勿忘中小學

【明報文章】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提出要打造香港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這建議獲廣泛的輿論支持,因為世界各地知名大學都能夠吸引全球優秀學生前往就讀,而本港的世界級大學確實有這個國際吸引力。但中小學又如何?香港有無條件成為「國際中小學教育樞紐」?
「國際教育樞紐」概念 不止高等教育
輿論普遍認為:中小學生還未能獨立生活,不會「負笈海外」,故此中小學無論多麼優質,都難吸引海外學生專程就讀,故此談不上「國際中小學教育樞紐」。這些論者認為:香港有不少國際學校,主要就是為已在港的海外人士子女提供國際教育;這些人是已來港,然後為子女安排入讀國際學校,故此國際學校是為滿足現存的教育需要,而非製造新的需要,因為無人會為了子女能入讀本港國際中小學而來港。但我們亦可從另一角度來考慮,例如:「國際教育樞紐」這個概念毋須只限於高等教育,而可伸延至中小學。
我一名朋友很年輕便在美國大學成為終身教授,當年遇上香港創辦科技大學,在美國招攬教研人才,新大學是大展拳腳的難得機會,她和她丈夫都渴望來港幹一番新事業;但孩子的教育怎麼辦?她不能為了自己事業而打亂孩子教育,於是唯有痛苦地拒絕。
惟香港有眼光、規劃,對她說:新成立的科大校園旁邊步行5分鐘,就是一所新成立的清水灣學校,用國際教育標準、以國際教育模式為孩子提供優質國際教育。朋友專程飛來香港察看,一看之下便放下心頭大石,於是舉家來港,加盟科大,多年來為香港教研作出貢獻。
她告訴我,原來她的經歷很普遍。當年科大在美國及世界各地禮聘一大批傑出教研人才來港,助力科大在幾年間便在世界打出名堂;他們之中很多都是因為科大旁邊有一所提供優質國際教育的小學,讓他們帶同孩子安心來港。
全球人才共通點:孩子教育乃頭等大事
時間來到今天,特區政府提出多項「搶人才」計劃。全世界的優質人才,內地的也好,美國的也好,新加坡的也好,性格和喜好五光十色,但有一個共通點:孩子的教育是頭等大事。要吸引他們來港,我們要令其放下心頭大石。故此,提供優質的國際中小學教育,不單是滿足現存的需要,而是會創造新的需要,能夠吸引「否則不來港」的人才。
此外,隨着中國的科技和經濟實力不斷壯大,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不斷提升的情况下,以往留學生由東方往西方留學的趨勢,亦會開始轉變,有更多西方學生將前來東方學習。而香港由於歷史和文化原因,與西方高度接軌,是西方學生「負笈東方」的最佳教育樞紐。
而西方人才深知要使其子女掌握跨文化素養和世界視野,最佳的培育是由中小學開始。而在本港接受中小學教育的外來生,更加容易融入香港、認同香港。畢業後他們會成為西方社會裏有公信力的香港親善大使,這對說好香港故事是細水長流、影響深遠的舉措。故此發展香港為國際中小學教育樞紐,有利國際社會,亦有利香港。
發展香港的中小學國際教育,有助構建一個完善的教育生態系統,不僅可為本港大學輸送具備全球視野的優秀海外生源,紓緩本港大學非本地生大部分來自內地這個生源失衡的困境,而且還能提升整個社會的創新和競爭力,為香港長遠發展提供動力。
優化DSE 對非本地生更友善
發展香港中小學國際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推動中學文憑試(DSE)成為像IB(國際文憑)等一樣的國際公認大學入學試。DSE自2012年推行以來,已成為本地高校主要入學途徑,並獲全球600多所院校認可。然而DSE雖具國際地位,但對國際生卻不夠開放。其中國語文為必考科,令很多非華語國際學生望而卻步。
要推動香港成為世界級教育樞紐,我們應該擴大DSE的適用範圍和彈性,使其對來自內地及海外的學生更為友善。此舉不僅能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還能借鑑瑞士等國家的成功模式,使香港教育體系更具國際競爭力。
除了優化DSE,使非華語學生更易報考,特區政府亦可考慮要求本港國際學校提供DSE課程供學生選擇。這亦有助推廣DSE成為進入世界各地大學的入學試,也可提升DSE的國際屬性。
而且香港出生率大降,從2011年9.55萬人跌至2023年3.32萬人,降幅逾65%。DSE考生人數亦從2015年7.4萬跌至2024年4.9萬,減少33%,且趨勢仍持續。我們需填補這個生源缺口。
這個缺口,其實是危中有機,因為我們可考慮讓有興趣的海外學生入讀本港傳統中小學,包括官立、資助和直資學校,而非一定要入讀國際學校。若非香港出生率下降而導致收生下跌,則香港傳統中小學學額只能應付本港學生需要,未必能騰出學位收取非本地生。惟因為有這個長期的生源缺口,讓我們可開放傳統中小學讓非本地學生入讀。這或需調整學校管理模式,但一方面能紓緩傳統中小學生源不足的困境,同時亦可提升本地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經驗,及發展香港為中小學國際教育樞紐。利人利己,我們何樂而不為?
作者是團結香港基金總裁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正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