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全球AI治理 風向變了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不到兩年,全球人工智能(AI)治理的風向就經歷了巨大轉變。筆者依稀記得,ChatGPT問世後,馬斯克等科技大佬寫聯名信為AI「踩煞車」;Sora問世後,AI安全議題被置於重要位置。而近期一些新聞,則讓筆者看到不同論調。

上周在巴黎舉行的AI峰會,「安全」不再是主題;大家討論最多的則是創新與發展。最顯著的一點:巴黎峰會的名稱直接從2023年「安全峰會(Safety Summit)」改為「行動峰會(Action Summit)」。法國政府原定於巴黎大皇宮舉行以AI安全為重點的小組討論,最終從日程中拿掉。峰會發布的《2025年國際人工智能安全報告》,也不在核心議程中。在會上,中國表示成立了「中國人工智能發展與安全研究網絡」,對標此前美英等多國設立的AI安全研究所。該機構從名稱來看,也體現了平衡AI安全與發展的治理理念。

從「重安全」轉向「重發展」

全球AI治理議題從「安全」到「發展」的轉向,不僅僅體現於巴黎AI峰會。筆者觀察到去年上半年,全球仍在熱烈討論AI安全治理;但進入下半年,相關議題明顯降溫。尤其是今年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迅速廢除了拜登政府束手束腳的AI治理措施,在AI安全與透明等方面放寬政府管制。對新技術一向謹慎的歐盟也開始轉變: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維爾庫寧(Henna Virkkunen)表示已開始着手簡化AI監管規則,以便為技術創新鬆綁。

從「重安全」到「重發展」轉向的背後,是全球AI日趨白熱化的競爭局面。

目前,中美在AI技術、產業方面的優勢格局已基本形成,美國也怕自己隨時有被中國趕超的風險。特朗普團隊正試圖推行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的「新政」,以鞏固技術優勢地位,例如設立「人工智能和加密貨幣主管」一職等。歐洲也不希望看到自己在這場競賽中處於落後位置,這次巴黎AI峰會定調為「創新與發展」,也有法國希望吸引更多相關領域投資,並說服歐盟減少對技術創新限制的考慮。各國意識到,當前AI領域,「發展」才是「安全」的前提;若因顧及安全而自縛手腳,則意味着在這場競爭中直接出局。

不斷迭代的新技術,使此前AI軍備競賽的「零和視角」遭遇挑戰,也將重塑全球AI治理格局。

此前相當長一段時間,「AI技術泛安全化」的論調佔據主流,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更是提出「主權AI」,引發各國對AI技術的安全焦慮。實際上,這一概念的底層邏輯是用算力、硬件等來構建該領域競爭的核心壁壘,進而建立技術霸權。然而,早前問世的DeepSeek顯然「破」了這些論調的「壁」。DeepSeek通過技術創新,降低了對高端GPU(圖像處理器)的依賴,令市場有望擺脫日益激烈的「算力軍備競賽」。這對全球AI產業競爭格局,是新的衝擊。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表示,DeepSeek不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美國可以從這家中國初創企業的AI創新裏「受益」。雖然不能因這一言論而過分樂觀,但可看出採用開源模式的DeepSeek,於促進全球開發者合作與共享方面的意義——它提示大家,利益不再與所謂的「輸贏」綑綁,而是與開放程度相關。這也無疑使此前的「泛安全化」論調站不住腳。

於創新與風險之間尋找平衡

從當下AI治理風向的轉變亦可看出,相較於2023年生成式AI技術橫空出世,如今新技術雖不斷迭代,惟「未知」所帶來的恐懼正在緩解。有關安全的議題並不是不存在了,而是進入冷靜期。比如本次巴黎AI峰會,開始討論AI在日常場景中更為顯性的風險議題,諸如虛假信息、就業衝擊等。全球AI治理似乎進入良性軌道。

人類總是要在技術創新與防範風險之間尋找平衡,這便是著名的「科林格里奇困境(Collingridge dilemma)」——監管過嚴會阻礙技術進步;過鬆則容易使風險與隱患叢生。當下全球AI治理的轉向,便是在這一體系中的新一輪調整。正如我們不能因意識形態而把「AI國家安全」置於過高位置;在新一輪「技術鬆綁」中,也不能因競爭激烈而忽略對AI應有的規範。如何在激發有效創新的同時,保證技術不失控、不被壞人利用,可能是人類需要共同思考與商討的永恒話題。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