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尹瑞麟:從格陵蘭看中美圍棋博弈

發佈於

【明報文章】促成中美建交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首章強調,中國的大戰略是以圍棋而非西方的國際象棋思維作為指導。下國際象棋時,重點是找到最快途徑俘獲對方的國王;下圍棋時,則致力於耐心地擴大地盤和積累資產,以打破勢力平衡,使局勢變得有利於己。

但觀乎近年中國在南海、巴拿馬、秘魯、格陵蘭的部署,以圍棋之道來反制「敵方」的卻是美國。後者更不止於此,在反制和反圍堵中國的同時,更不時出其不意地以國際象棋手法出擊,致對方陷於被動。對此,我們或許可形容美國採取的是結合中國圍棋及國際象棋思維的「混合(hybrid)」戰略,這是否舊有圍棋戰略的優化版?也不妨反思,中國是否偏離了下圍棋的耐心和機智原則?於全球各地多方出擊,在內部經濟嚴峻的疊加局面下,是否出現力不從心?

這都並非事後孔明。2018年筆者於本報的〈國力過度延伸的大國興衰啟示錄〉及〈再論「國力過度延伸的大國興衰啟示錄」〉文章提出,「在當前『一帶一路』起航之際,中國政府已提出構建『冰上絲綢之路』的新設想,目的包括打通北極新貿易航道,連接歐洲、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以及與特別是俄羅斯等北極圈國家開拓當地天然資源」。該文問道:中國在經濟和科技方面能否提供充足實力,在今天和可見未來同時支撐各項世紀舉措。

圍棋大棋盤下的格陵蘭博弈

中美在全球多個角落出現圍棋般的博弈,是當前國際政治的最大特色。於亞洲地區,由韓國、日本、台灣、菲律賓、澳洲、印度連成的島鏈,是我們身邊的案例。延續3年、參戰雙方動用和犧牲龐大人力及軍事民用物資的俄烏戰爭,為的不是要阻止北約「東擴」和俄羅斯「西擴野望」嗎?此外,還有眾多規模較小的案例,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底出訪南美洲,以視訊方式參與中國在當地出資興建的秘魯錢凱港開港儀式。錢凱港是中國在拉美地區的最大基礎設施投資之一,除強化中國與南美的運輸,中國貨品亦可繞道進入美國。對此,美國政府的即時回應是會對這類繞道貨品同樣徵收對華關稅。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今年上任前表示,為了美國國家安全,會不惜動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島,可說是圍棋博弈運用於國際政治的另一最新相關案例。

北極地緣政治 踏入新活躍期

位處北極的格陵蘭,與冰島及挪威北部岩洞內的Olavsvern潛艇基地海域,橫跨北極航道出口。冷戰時期,這海域是用以監察蘇聯船艦和潛艇進出的要塞,美軍在島上亦建有軍事設施。隨着美蘇冷戰結束,美軍亦撤離。但過去20年,隨着氣候變化加劇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北極地區作為全球未完全開發的重大戰略資產,北極地緣政治隨即進入一個新的活躍期。

首先,是新航道的開發。北冰洋航道有三大優點:(1)距離較短,從上海到荷蘭鹿特丹港的航運,比經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傳統航線,縮短2600海里,時間從30天縮減為14天;(2)通行能力強,毋須面對蘇伊士運河的寬度和深度限制;(3)附帶費用較少,若不需使用破冰船服務,船舶通行和停靠點相關費用將隨之降低。

綜合以上優點,北冰洋航道的競爭力非常明顯。一旦完全投入使用,將成為全球海上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也或許需要調整。

第二,北極是世界上重要的資源和能源儲藏區。隨着氣候變暖和資源開採技術提高,極地資源已成為多國的實際開採和爭奪目標,不贅。

第三,北極是戰略武器的「地緣制高點」。根據中國國防大學教授楊文哲及陸軍防化學院副教授康磊在其著作《新時代國防教育理論》中表示,於冷戰時代,北極地區被視為戰略武器部署的理想地點,「當時的美國彈道導彈從北極點打到莫斯科的時間僅10多分鐘,蘇聯導彈從北極站打到華盛頓也僅20多分鐘,均為最短射程」。此外,冷戰時期美蘇都將北冰洋作為發動第二次核打擊的重要海域,雙方的戰略核潛艇在北極厚厚冰層下持續展開追逐和跟蹤,「冷戰結束後,雙方這種較量仍在持續」。在新形勢下,中國將是新增加的對手,位處北冰洋航道出口的格陵蘭戰略地位更形重要。

事實上,中國近年出版的相關刊物和報告也突顯對這方面的認知及參與意願。2015年出版的《亞洲國家與北極未來》一書中,主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楊劍強調,「亞洲國家沿着航道的指引進入北極,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展現出亞洲國家參與北極事務的正能量」。2016年出版的《中國北極權益與政策研究》,進一步強調:「中國作為一個近北極國家,與北極國家存在天然的、緊密的、交互式的相互影響關係,中國在北極地區和北極事務中存在合法的權益和合理的利益,同時中國肩負着保護北極地區環境、維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和人類整體利益的責任。」

這些論點,其後更寫進2018年國務院公布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成為中國政府對外宣示相關立場的正式文件。至此,姑勿論我們是否同意其內容,但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眼中,新的博弈已經展開,地點是格陵蘭。

美國會如何「管治」格陵蘭?

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收購格陵蘭,並且不排除軍事干預的可能,但看來,其真的出兵從丹麥手中奪得格陵蘭,及像管治阿拉斯加般管治該地的可能性較低。相對而言,最有可能的管治手法,會如太平洋諸島國,即處於日本、菲律賓與美國夏威夷之間遼闊海域的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群島、帕勞。這些島國對美國的軍事價值,毋庸贅言。

近代史上,這三地曾被日本、德國等列強統治,二戰後成為美國託管地(trust territories)。筆者多年前曾因工作關係到過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棄於島上路旁的太平洋戰爭時期多輛日軍坦克殘骸、日本人學校牌匾和已廢棄的德國教堂,還得一見。最後,美國讓這些島國獨立,各自有權選舉領袖及政府,但同時要與美國簽署《自由聯繫決定》,允許美國在當地實施「軍事拒止(area denial)」和「軍事否決(military veto)」戰略,保留駐軍和軍事基地(詳見《從美國托管地到自由聯繫國》一書)。看來,格陵蘭將是這模式在大西洋的翻版,也是中美圍棋博弈的新案例。

作者是前策略發展委員會成員,曾長期任職國際政府組織、國際會計師事務所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尹瑞麟]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