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江玉歡:從民企座談會 引發對本地中小企發展的思考

【明報文章】早前習近平主席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會上肯定了中國內地民營經濟的重要;同時分析了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面對的新國際形勢,及國內經濟轉型狀况。毋庸置疑,民企座談會意義深遠,它不僅為內地民企搭建了交流平台,也突顯了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視。
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之下,民營企業的發展面對諸多挑戰與機遇: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國際貿易摩擦不斷。這些都使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加速重構,對外貿易環境變得錯綜複雜。據相關調查顯示,36.5%受訪企業家認為國際貿易摩擦會影響其對企業未來發展的信心,有關比例相比2024年上半年增加11.2個百分點,可見國際環境變化對企業信心的衝擊。
這一座談會,實際上也引發了本人對本地中小企發展的思考。相對內地企業而言,香港憑藉其獨特地理位置、自由港政策和國際化優勢,在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方面扮演關鍵角色。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香港能夠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和海外企業「走進來」提供重要的橋樑與窗口服務。再加上本港金融體系發達、資本市場成熟,能為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助力企業在國際市場拓展業務。
中小企分化發展狀况 十分明顯
然而參閱今年首季「渣打中小企指數」,本地中小企業綜合營商指數為42.8,較上季跌2.9,回落至2024年第三季水平。其中,「環球經濟」、「盈利表現」、「營業狀况」分項指數跌幅顯著,反映中美貿易摩擦、美聯儲局政策不確定性等外部環境影響,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謹慎態度。儘管「招聘意向」(50.8)和「投資意向」(49.6)分項指數微升,但仍處於50中性水平線附近,顯示企業擴張動力有限。
詳細分析上述報告數據,我們可得到一些重要信息:一方面,製造業、運輸及進出口貿易業指數跌幅較大(分別挫5.9、5.8和4.5),應是受全球供應鏈波動和關稅政策顯著衝擊。另一方面,零售業(微跌0.9)和地產業(升0.8)表現較優,反映本地消費市場韌性。另外吸引人目光的是,資訊及通訊業、金融及保險業數碼化水平較高,成為增長引擎。顯然,本地中小企發展狀况的行業分化十分明顯。挖掘本地消費需求及推動本地企業數碼化創新轉型,已是大勢所趨。
企業面對發展難關 政府責任重大
實際上,本地中小企發展過程中面對的難點和痛點,已顯而易見。一方面是本地中小企財務數據往往存在一定的滯後性且不完整,在其向銀行申請貸款或相關金融服務時,更容易導致融資難等問題。
參考前幾年資料,2020年金管局數據顯示,「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僅覆蓋部分企業,但長期依賴非常規措施並不可持續;缺乏足夠資金,便難以實現規模擴張和引進新技術或新器械。
另外,由於數碼化轉型動力不足,根據生產力局2023年相關數據,香港整體企業數碼化指數為35.9,僅僅屬「基本」水平。調查結果也反映,不同規模的本港企業在數碼化轉型時,面對不同方面的困難,例如缺乏資金及技術整合等,因此未能普及數碼化。再加上外部地緣政治對本地企業「走出去」造成的負面影響,亦難以預料。
特區政府在此過程中責任重大。政府需建立與本地中小企業對話的平台,了解企業真正所需,協助其度過難關,實現新突破。在互相了解溝通的基礎上,搭建商業和金融相關數據共享平台,也許能夠直指痛點,盡可能協助降低本地中小企在數碼轉型過程的壓力,譬如金管局推動數據共享金融基建,利用實時銷售數據輔助信貸評估,緩解抵押品依賴;另外,生產力局提供「數碼不求人」平台、通過「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資助員工提升技能等,都是積極嘗試。
創新並無止境,而要以實際成果說話。當本地中小企真的受益於數碼化發展,其發展才能夠真正形成正向循環。當然,政府仍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簡化行政審批流程、降低企業營運成本、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增強香港對企業的吸引力。
對本地中小企業而言,政府還應給予更多更針對性的扶持。舉例而言,參考新加坡2025年財政預算案裏提到,企業培訓委員會(CTC)將額外撥出約2億新加坡元(約11億港元),幫助更多本地企業轉型。而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會將這部分資金投入到員工培訓,使員工掌握與國際化商業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能,以適應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裏的需求。比如企業可利用這筆資金,開展跨境電商營運培訓,提升員工在國際市場拓展、跨文化溝通等方面的能力,助力員工成長為國際化商業人才。
助力升級轉型 適應市場變化
香港中小企面對長期高利率環境、經濟增長較慢,及消費模式急劇轉變等挑戰。特區政府不應一再退縮、推卸責任,亦應主動發展品牌、協助企業升級轉型,及建立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支持中小企業探索內地、中東和東盟等新市場,幫助它們擴大業務範圍;也可通過提供技能培訓補貼、引入人才協助等方式,提升中小企業人才素質和創新能力,助力其加快數碼化轉型,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變化,於複雜的國際環境裏實現穩健發展。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