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俄廉價能源不再 華市場變競爭者 美造關稅壓力 舊經濟模式崩壞 德政界乏改革雄心

發佈於

【明報專訊】德國明日舉行大選,外界固然關注極右勢力可能再獲政治突破,惟德國選民最關心的議題,恐怕仍是新政府如何重振陷於沉痾的經濟。去年底「交通燈」執政聯盟提前分裂的導火線之一,便是如何應對德國經濟挑戰的爭論。德國以製造業為主、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的三大基石: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中國的便宜生產線和新興市場、美國的成熟市場和安全保證,在俄軍侵烏、中美角力以至特朗普回朝的國際大環境變化下岌岌可危,加上官僚主義和人口老化等自身問題,令德國經濟去年連續第二年萎縮。這場大選本應引發一場深入的經濟改革辯論,惟各大政黨幾乎沒有提出大膽的替代方案來解決德國經濟的病灶。

明報記者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經歷自2003年以來首次連續兩年負經濟增長。與千禧初期不同,當前全球環境充滿地緣政治緊張、近在咫尺的戰爭以及保護主義的興起,使德國經濟面臨更大壓力。

作為德國經濟主引擎的工業受到最嚴重衝擊。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德國工業產值(不包括建築業)繼續萎縮3%,其中機械設備和汽車工業產值降幅尤為明顯。相比之下,服務業總體保持增長,引發對德國「去工業化」的擔憂。

憂「去工業化」 未有新經濟模式

這些擔憂並非偶然,不少分析指出德國經濟模式的基石已不復再,柏林卻未找到新的經濟模式。自俄軍侵烏後,全球能源價格不斷飈升,德國還不得不尋找廉價俄國天然氣的代替品,令製造業成本持續上漲。過往受惠於中國便宜生產線和新興市場的德國傳統製造業,還面臨來自中國強大出口體系的全球市場競爭,尤以風光一時的汽車製造業受到中國電動車崛起的競爭壓力,例子最為顯眼。如今就連傳統上提供成熟市場和安全保證的美國也為德國帶來新威脅:特朗普2.0的關稅戰如箭在弦,勢為德國以至歐洲帶來比特朗普1.0更大的挑戰。

當然,德國本身也有問題。荷蘭ING集團全球宏觀研究主管布熱斯基指出,當前德國工業產值仍比與新冠疫情前低約10%,指近年來德國經濟受困於周期性與結構性的問題。結構性的問題包括高昂勞動力成本、人口快速老化、繁瑣的官僚程序,以及過時的實體和數碼基礎設施。他認為,過去10年的投資不足、競爭力下降,以及中國從德國產品的出口市場轉變為強勁的工業競爭對手,對德國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而這種趨勢仍將持續。

各政黨僅微調 沒經濟多樣化創新戰略

經濟學家去年預測,除非新政府能夠迅速推動結構性的改革,否則2025年不太可能恢復增長。然而,從各政黨的政綱看來,它們只尋求微調現有經濟模式,而非解決根本問題,見不到有使經濟多樣化或投資於科技和服務業等新領域的創新戰略。

新總理熱門、基民盟(CDU)黨魁默茨(Friedrich Merz)在本月10日刊登的《經濟學人》訪問中,坦承德國「經濟模式已崩潰」。對於許多觀察家擔心,當中、美在人工智能等創新產業上疾馳向前,歐洲卻遠遠落後,默茨堅稱德國別無選擇,必須改變。默茨提出精簡官僚體系、大刀闊斧改革社會福利體系等,但堅稱「德國工業仍強大」 ,續認為原有出口導向模式「絕對」能存續。

AI產業遠遠落後 依賴出口導向模式

與默茨一樣,大多數政黨都在關注如何調整和改進現有的出口依賴型經濟模式。極右德國另類選擇黨(AfD)議員兼經濟專家霍爾姆甚至稱:「如果你問我關於B計劃的看法,我的意見是我們應該回到A計劃……我們的商業模式在能源成本較低時運行得非常好。」他認為下屆政府應專注於降低能源成本,並削減對企業的環保規定。

路透社上月一篇評論專欄指,德國真正的改革可能要等到情况進一步惡化時才會到來——在此之前,這個老化和增長疲弱的國家仍將沉溺於昔日的「黃金時代」,而非勇敢面對未來。

(德國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