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何喜華:預算見宏圖 基層未脫困

發佈於

【明報文章】財政司長昨公布任內第九份預算案。面對近千億財赤,預算案內容並無令公眾感到意外。一如所料,司長再次強調政府財政底子厚實,加上未來數年經濟發展樂觀,既要提速發展,又要守正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並強調「三中心、一高地」(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國策定位下,縱使短期面對財赤,長遠經濟發展仍屬理想。

計入發債淨所得,當局預期2028/29年度恢復盈餘。然而對於基層市民的困苦,預算案未有大力紓困,亦未回應中央要求特區「精準扶貧」的施政目標,大部分民生措施只是複述現有政策,舊調重彈。

「兩蚊兩折」可接受

應呼籲企業增加承擔

要共渡時艱,除了全體公務員及公職人員凍薪,似乎「一老一幼」也難免。首先,預算案宣布將2元乘車計劃改為「兩蚊兩折」優惠:票價10元或以下維持繳付2元車費;票價多於10元則繳付全額車費的兩折,並設每月240程的上限。新方案下受惠者需承擔較高交通費開支,惟面對公共財赤,基層亦願共渡時艱。

然而,新方案或對總補貼金額較高的60至64歲在職準長者有較大影響,因為乘車優惠補貼下跌,經常出行的準長者勞工或要承擔較高交通開支,實際每月收入略為減少。政府可要求交通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包括向60至64歲者提供半價優惠,或考慮引入分段收費,減少每年補貼金額。

撤弱勢學童津貼

失精準扶貧精神

除了長者及殘疾者,一眾學童亦難倖免。預算案提及教育開支逾千億,決議檢視資源運用,包括取消2500元學生津貼。以全港約80萬學生計算,預料煞停後可節省20億元。公共資源緊絀,削減全民性的津貼實難免。惟教育屬長遠人力投資,可帶來龐大經濟效益,當局不應一刀切削減對弱勢家庭學童的學習支援,此舉亦失去精準扶貧精神。對貧困學生而言,學生津貼作用甚大。當局應續向領取學生資助、在職家庭津貼或綜援的學童發放學生津貼,讓他們善用津貼購買書本、課外書、學習用品或補習費等。

上述節流措施對基層弱勢有一定影響,開源和善用資源更加重要。去年預算案建議由2024/25年度起實施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的標準稅率兩級制,即以標準稅率計算入息淨額超過500萬元的納稅人稅額時,首500萬元入息淨額續以15%計算,超過500萬元的則以16%計算,可令政府每年增加收入約9.1億元。

今年預算案強調應體現「能者多付」原則,卻未引入新稅種(只邀請馬會研究籃球博彩活動),亦無調升兩級薪俸稅的較高稅階稅率。當局應調升稅階,以便提供穩定公共收入。此外,預算案亦未有檢討利得稅一般稅率(自2008/09年度至今維持16.5%)。政府應將利得稅兩級制調升,增加法團及非法團業務首200萬元應評稅利潤的稅率(目前分別為8.25%及7.5%),及將超過200萬元的應評稅利潤(目前分別為16.5%及15%)增至20%,並增設稅階,讓更高收入的企業承擔更多稅款,體現企業社會責任。

除增加稅種及稅階,預算案宣布將6個規模較大的種子基金回撥款項至政府帳目。當局曾成立多個基金,各基金均有一定結餘,不少卻甚少動用。政府應積極檢視各基金的存在必要性,適時調回庫房以應對社會需求,以求善用公帑。

未善用外匯基金盈餘

此外,多年來政府在外匯基金投資中已積累盈餘7316億元(截至去年底),亦應撥回盈餘加以善用。另方面,預算案料未來5年赤字會按年收窄,表示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將由2025/26年度約26.1%,逐漸降至2029/30年度約22.6%,逐步低於現有水平。以往數年各項公共開支的增長是「追落後」,以應對人口需求。若未來數年強行壓低公共開支至低水平,將不利持續財務資源投入公共政策,實非市民之福。

上述安排短期內或可接受,但長遠必須調升,否則難以平分財富,改善整體社會生活質素,長遠也會削弱香港競爭力。政府財政投入過低,不利當局積極有為、處理社會問題及回應新增需求。當局應將公共開支佔GDP比例維持在25%或以上(其實這比例較同類經濟體仍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大多佔30%以上),確保有充足財務資源維持政策推行。政府究竟應大力節流,抑或着力開源,答案不言自明。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何喜華]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