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公院磁力共振等檢查擬逐項收費 急症住院緊急服務豁免 盧寵茂稱共付比例「好合理」

【明報專訊】政府正檢討公營醫療收費,醫衛局長盧寵茂昨日表示,方案之一是公院磁力共振掃描造影(MRI)、電腦掃描造影(CT)等複雜的影像檢查按項收費,強調安排不適用於急症室及住院病人的緊急服務,主要影響門診病人。他說收費會定於「好合理的共付比例」,相信能改變病人就醫習慣,並縮短相關輪候時間,當局會將所有額外收費全數撥回醫療服務。消息稱,分項收費包括超聲波及複雜的化驗項目,基本的化驗及基本造影檢查如X光不會收費,檢討結果最快月底公布。
盧料減輪候時間 消息:收費另涵複雜化驗
盧寵茂昨在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會議後表示,公院收費改革會考慮成本、資源運用優次及市民可負擔程度等因素,政府正考慮公院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等造影檢查服務按項收費,強調目前這些服務政府補貼百分之百,或導致過度使用,未來有關服務會收取「一個好合理的共付比例」,主要針對門診病人。
消息人士補充,推行非緊急服務分項收費旨在透過改革,將資源投放於更有需要者,包括重症及癌症等病人。他說,分項收費適用於門診及日間非緊急服務,所有急症室病人即時要做的緊急化驗和放射診斷都可獲豁免,分項收費項目涵蓋造影診斷如MRI、CT及超聲波,亦包括部分複雜化驗檢查,例如基因排序。
綜援和75歲或以上長者生活津貼受助人會繼續獲豁免收費,政府並會同時擴大醫療安全網,放寬醫療費用減免機制入息資產審查,撒瑪利亞基金亦會增加昂貴治療藥械資助。
社協憂貧戶延誤治療 陳凱欣:非調整良機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關注按項收費對部分貧困但未領取政府津貼者造成經濟負擔,或導致延誤治療,「等到好嚴重先去睇急症」,而部分慢性病者需頻繁做檢查,關注按項收費會否設「封頂」機制。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關注收費水平,認為政府應同時擴大安全網及設更彈性的豁免機制,如考慮患長期病的中產人士等,憂增加收費或令部分人因「慳錢」而延遲求醫,強調檢查是確診的第一步。她說,今年多項影響民生的服務加價或調整,並非落實調整醫療收費的好時機,希望政府公布方案後能設過渡期,並做好配套。
具體收費水平有待公布。現時公院有關服務的成本可參考醫管局私家醫療服務收費,其中CT檢查每個部位每次收740至5480元,MRI每個部位每次收3000至2萬元。
被問到會否擔心收費機制需醫生區分急症及非緊急病人,導致工作負擔加重,盧寵茂強調兩者「好大差別」,急症病人是「在急症室或住院過程中需要做特別檢查」,且是即時需做相關檢查,會繼續維持免費服務;而部分門診病人是獲安排做「擇期的檢查」,是主要導致現時公院有關服務輪候時間長的原因,希望透過收費而減少相關檢查。
公醫協會冀訂清晰機制 免增醫護負擔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副會長郭宏駿希望當局能制訂清晰機制,做到劃一收費,如「照一個部位就一次過收幾錢,不要加個顯影劑又收多錢」,以便前線醫護向病人解釋,避免加重醫護負擔。
郭表示,心臟科、腦科、外科等專科病人對CT、MRI等檢查需求較大,且隨着治療準則提高,有關檢查的需求只會不斷上升,增加收費或能分流部分病人到私營系統,減輕公營壓力。不過,彭鴻昌認為現時多數情况是醫生認為病人有需要才安排做檢查,並非「病人要求醫生,有無需要都去排(檢查)」,質疑收費安排或未真正有效減少相關檢查需求。
盧寵茂表示,收費調整是醫療改革一部分,強調家庭醫生是醫療服務流程第一步,而調整門診服務收費具導向性,冀能改變病人就醫習慣,「不要好小的病,就尋求一個大專科治療」。他強調當局會將所有額外收費全數撥回醫療服務中,加大對急、重、危疾病人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