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孫興杰:特朗普、澤連斯基與國際秩序的韌性

【明報文章】經8個多小時談判,美烏發表聯合聲明:烏克蘭接受美國提出的30天臨時停火建議,美國立即恢復對烏軍事援助。當時身在沙特阿拉伯的烏國總統澤連斯基無參加會談;他發表視頻講話時,感謝美國特朗普總統讓雙方團隊舉行了建設性的會談。特朗普則對媒體表示,稍後可能會給俄羅斯普京總統打電話,建議俄方接受停火建議。
帝國主義不是21世紀的選擇
從早前白宮的唇槍舌劍,到現在的隔空合作,澤連斯基似乎恢復了與特朗普的合作關係。美方也釋放信息稱,未來將邀請澤連斯基重回白宮。可以說,澤連斯基的穩定性對冲了特朗普的不確定性;國際秩序的韌性亦得以呈現,表明回到19世紀帝國主義時代終歸不是21世紀的選擇。
美烏雙方代表團在沙特舉行了長時間會談,聯合聲明內容比較豐富,一方面可能包含澤連斯基原本訪問白宮的議題,另一方面更突出了30天臨時停火決定。應該說,白宮口水戰的陰霾一掃而空,澤連斯基和烏國外交團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外交勝利。面對特朗普衝擊,澤連斯基提供了一種有效應對方式,不排除其他國家領導人會借鑑其經驗。
用著名戰略家John Gaddis的理論來說,戰略家需兼備狐狸和刺蝟的特質——狐狸知道很多事,敏感靈活;刺蝟只知道一件事,目標堅定。於3年戰爭中,澤連斯基及其團隊鍛造了堅定不移的戰略意志。無論是在開戰後的兵臨城下,還是於2023年秋面臨美國軍援枯竭,澤連斯基都沒在國家根本利益和目標上妥協。這種刺蝟一般的意志,在白宮口水戰中亦有表現。好在,澤連斯基隨後便回到狐狸的一面,放低身段,保持與美國溝通。環顧歐洲,有幾個歐洲領導人能有澤連斯基的戰略意志和手腕?
當然,美烏能夠在沙特會談,不止澤連斯基一人之功,歐洲國家亦給予強而有力支持。不過澤連斯基無「負荊請罪」,也沒讓英法領導人陪同到白宮道歉,反而是美國一眾高官單方面宣布澤連斯基已經道歉和感謝。
特朗普試圖用極限施壓迫使烏方屈服,全盤接受美國安排,但「無牌可打」的澤連斯基無接受。特朗普及其團隊似乎簡單認為,只要烏國屈服,特朗普用電話或會面就可說服普京,實現和平。事實上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特朗普及其團隊並無拿出和平路線圖,而只是要求烏國停火。特朗普念念不忘的烏國關鍵礦產資源,並非和平的保障。其如意算盤或許是美烏簽署礦產協議,俄烏停火,美國企業和工人到烏國開採礦產,歐洲派駐安全保障部隊。他以為只要美國人在挖礦,俄方就不會對烏發動進攻。
澤連斯基面前 強者也無法為所欲為
從地產商思維來說,這未嘗不可,然而地緣政治跟地產開發是兩回事。尤其是烏國所在的中東歐地區,幾百年來一直是地緣博弈的破碎地帶。面對澤連斯基的強硬態度,特朗普祭出「暫停軍事援助和情報分享」,甚至傳出馬斯克的「星鏈」通訊服務也要被切斷,這對烏方來說的確是至暗時刻。很快,特朗普就發現,「無牌可打」的澤連斯基其實是特朗普手裏一張牌:若澤連斯基真的投降了,特朗普用什麼勸說俄國停手呢?况且在沒有美國軍援時澤連斯基亦未放棄,烏國自身軍備生產在恢復,歐洲國家也加速武裝。倘澤連斯基不指望特朗普援助,那特朗普也是無牌可打,除非他站在俄國一邊。
在澤連斯基面前,強者也無法為所欲為。特朗普沒幾天就恢復了對烏的情報支持;沙特會晤後,美方立即恢復對烏軍援。烏方接受美國停火建議,看似妥協,實則回報頗豐——美國恢復軍援;雙方指定談判團隊圍繞烏國長久和平及安全保障開展談判;停火期間實行人道主義救援,包括交換戰俘、讓平民和兒童返回(澤連斯基在白宮重點提及的問題)。
現在球到了俄方一邊,其實也是到了美國一邊。停火主要是海空停火,這對俄軍有更大約束。雖烏國也對俄方發動了遠程無人機襲擊,但缺少防空武器的烏方更需要海空停火;至於地面停火似乎還不到時機。烏國在特朗普面前顯示了和平意願,現在輪到俄國了。特朗普能不能搞定俄國呢?
事實上美烏會談後,美國斡旋停火才剛開始:一方面,「無牌可打」的烏國已上了談判桌,且佔據先機,至少得到了與俄方差不多的談判地位;另一方面,美國在施壓烏國後,需對俄「軟硬兼施」。美國認為烏國不好打交道,那俄方呢?在美烏交鋒的一個月中,俄國只是在「樂見其成」。美俄之間也舉行了會談,惟在制裁等問題上無突破,而俄方則重提「特別軍事行動」的既定目標。
其實3年之間,俄國最初的目標已無實現之可能。特朗普對烏極限施壓,令俄國似乎看到勝利前景。然而隨着美烏發表聯合聲明,俄國似乎又回到一個月之前。更嚴重的是,倘俄國不接受停火建議,特朗普不僅會升級對俄制裁,而且會加強對烏軍援。
烏國已上談判桌 歐洲還沒有
美烏聯合聲明裏,烏方代表團重申歐洲伙伴應參與和平進程,這是非常值得玩味。烏國的重申,意味着美國代表團並不同意,這對歐洲來說無疑是一次重擊。烏國現在上談判桌了,而歐洲還沒有。澤連斯基和烏克蘭通過自己努力,贏得了與美國談判的資格,而歐洲呢?美烏發表聯合聲明後,歐洲國家一陣歡呼。對歐洲而言,特朗普能夠繼續支持烏方,固然是好事,至少可以給歐洲重新武裝的喘息之機;但美國不同意歐洲「上桌」,那麼歐洲除了加速戰略自主、自我防衛,也沒有更好選擇。
特朗普上台後,受衝擊最嚴重的還是歐洲盟國。從美俄首腦通話到白宮口水戰,至美烏沙特會談,歐洲每每「躺着中槍」。當然,不排除特朗普政府有意為之。對歐洲而言,這是冷戰以來最大的地緣政治挑戰。若無美國的安全承諾,歐洲斑駁的地緣政治結構如何企穩?
歐洲「安全休假」結束
現在歐洲國家和北約不能沒有美國,惟歐洲國家已開始設想一個沒有美國的歐洲安全體系。首先,在核威懾議題上,英法作為兩個歐洲核武國家,開始探討構建歐洲核威懾體系。其次,法國召集30多國的防務高官商討向烏派遣維和力量,美國不在受邀之列。再次,歐盟推出數千億歐元的重新武裝預算,歐盟安全戰略已重新轉向軍事領域。最後,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波蘭5個歐洲軍事大國召開防長會議,呈現未來歐洲安全體系的支柱結構。當然,其中會包括經過戰火考驗的烏克蘭。
看起來,歐洲安全形勢再次處於二戰戰後初期的節點上。當時在蘇聯的安全壓力下,歐洲拉住美國建立了北約;而現在歐洲面臨特朗普和普京兩面夾擊,歐洲的安全休假結束了。
特朗普上任以來的政策,似乎並未超越二戰期間美國形成的兩洋戰略框架;而備受衝擊的歐洲,也離不開北約。反過來,特朗普也不是要退出北約,而是要歐洲與美國共同承擔責任。
長久以來,美國的戰略重心在歐洲;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政治重心向太平洋轉移,美國也在調整兩洋戰略平衡,轉向亞太。特朗普的政策大概也在這樣的框架之下。然而宏大的戰略調整,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更需複雜專業的外交談判,如同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尼克遜、基辛格推行的全球戰略調整一樣。看起來,尼克遜主義既是特朗普主義的參考,也是特朗普第二任期難以企及的目標。
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孫興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