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國熙:積極審視人才政策 精準施策協同變革

發佈於

【明報文章】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近期對本港人才政策提出了見解,揭示相關政策在操作上遇到的一些問題,也揭露了目前香港產業結構乃至人才整體生態圈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筆者整體上同意相關看法,政策在操作層面存在顯著漏洞。而本港人才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在國家層面有重大戰略意義,因此政府須積極檢討與改革,否則以香港為點,對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佈局,恐事倍功半。

政策的遠景與落實

本港人才政策立意良好,旨在運用香港聯通國際、良好營商環境、中西薈萃的生活條件等優勢,吸引國際人才來港貢獻、反哺國家。惟這一美好願景在操作上確有改進空間——去年底一封關於內地來港人才之子女佔用中學文憑試本地學額的匿名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事情的本質除了暴露香港高等院校學額緊缺問題,更揭示目前政策只側重「取得身分」,缺乏對人才之實際貢獻的動態評估。

換句話說,上述這些所謂經各種人才計劃來港的人士,未算是「扎根」香港的人才(在港工作、居住、消費等),卻壓縮香港本地人合法取得資源的空間(如本地生學額),更別說幫助香港經濟轉型、形成經濟新增長點(當中不少人都是來自保險、金融行業;創科、高新技術行業、研發人員則較少)。

上述事件毫無疑問是濫用了本地教育資源,也對本地學生權益造成影響,政府應審慎應對。教育局官員曾提及考慮「本地生」分層級收費,筆者對這個方向大致表示贊同,因雖然上述個別人物申請來港動機不純,但若一舉更改「內地生」定義,則對一些真正符合香港所需的高端人才,例如創科或研發相關人士,且又有子女教學相關需求的在港人才,反而不公。因此,實施分層次收費,現階段雖非萬全之策,惟亦算是最可行且顧及大部分持份者利益的做法。

建立產業導向引才機制

除了上述教育局提出可能在學費上分層收費,仍有兩個方面可以入手,望能拋磚引玉。首先,筆者建議政府可以加強政策誘因,在高才通及優才計劃的基礎上,向與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綠色能源等香港重點發展領域相關的申請人,提供薪俸稅或科研專利收入等的稅務優惠。此外,不少國際人才、科研團隊看重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機遇與發展潛能,而香港與大灣區的互聯互通需求亦日益增加,特區政府何不在申請階段識別相關人才後,主動牽線提供有關大灣區實驗室項目合作或申請資金的機會,既可避免資源錯配,又可提升本港對國際科研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在現有部門成立「專責諮詢小組」,並在大灣區各市分別設點。目前本港及內地均存在中介虛假宣傳、濫收費用等問題,當中更有小部分中介為了利益,以噱頭吸引人申請,令申請者良莠不齊,也吸引了部分希望藉香港人才計劃投機取巧的別有用心者。如此既違背初心,更影響計劃成效及外界觀感。

因此,若特區政府能夠成立由入境處、法律人士等專業人員共同組成的專責諮詢小組,並主動提供初步評估、申請說明等簡單諮詢服務,則一方面有助統一申請標準,另一方面能夠對申請人需求及相關數據有更深入了解和掌握,對政府進一步深化人才政策將有所幫助。

作者是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理事、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國熙]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