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藤兒彎彎纏着樹 藤死樹生死也纏——從長和出售港口業務看「財團商心」與「愛國傷心」

發佈於

【明報文章】長江和記宣布擬出售旗下和記港口集團80%資產,轉讓其持有和營運、分佈於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及配套物流網絡,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口。此事涉及中美角力和地緣政治,引起全球關注。中國官方及建制紛紛質疑和批評,帶出「商人也要講愛國」的討論;但另一方面,這又引起「在商言商」的議論。各種觀點,各取所需,莫衷一是。

忽然記起顧媚在電影《不了情》中的《山歌》歌詞,正合眼前光景,姑且引述幾句:「藤兒彎彎纏着樹,藤纏樹來樹纏藤……日日夜夜兩相伴,朝朝暮暮兩相纏……風風雨雨兩相伴,生生死死兩相纏……藤生樹死纏到死,藤死樹生死也纏!」官方與財團的愛恨情仇,昔日鴛,今日怨,一言難盡。此事會以「樹藤相纏的浪漫」解決?還是「樹藤纏死的悲涼」告終?不得而知,故引為今天標題。

(1)利害角度看蘭因絮果

──此事錯綜複雜,但只要剝繭抽絲、化繁為簡,弄清這是各方利益持份者(stakeholder)的博弈策略就行了,大家都有多手準備。所以,既有明的牌章,也有暗的盤算和做牌。

先看明的牌章。美國的策略較簡單,就是「霸權行徑」、借勢搶奪,然後連消帶打,撲殺中國航運業(這也是中國的主流觀點)。中國較被動,惟不是逆來順受、引頸就戮,而是力圖阻止,例如向長和施壓、曉以利害;另一方面又向巴拿馬入手(中共中聯部副部長馬輝訪問巴拿馬,被視為牌章之一)。對長和而言,既是「富不與官爭」(包括中美),但難擋美國壓力;如無善策,雖未知最後買家是誰,但賣的可能性甚高。所以兩害取其輕,做好策略性的出售和退卻。

──外界於是關注暗的盤算和做牌。無人能知牌局怎樣發展,只能參考過去事例。處於被迫賣的「弱勢一方」,最好能游說阻止交易的一方出資收購;如順利,還可抬價,因為對方「芒刺在背,志在必得」;如不順利,減價無妨,總之安全甩身,還能保持良好關係。不過這個如意算盤還要看很多因素,不易打響。

過去還有這樣的例子,忽然出現新組成的「白武士」財團,成員不一而足,既可以是靠近其中一方的「諸君友好」,甚至包括「搶新娘」雙方的成員或代表。總之,世事無絕對,只要有情趣。果真如此,「弱勢一方」也可拿回嫁妝、抽身而出。筆者強調,上述只是過去的例子,未必就是今天情勢。

──上述暗的盤算和做牌如要成功,還要看其他因素。例如,巴拿馬在中美影響下如何取捨和行動?還要看博弈各方的目標如何?想「風風雨雨兩相伴」,還是「藤死樹生死也纏」?不妨參考1978年的香港「佳藝事件」。佳藝電視因財政問題倒閉,有外國財團希望接手,派代表來港洽談,惟最後因某些原因而告吹。當年採訪情景,如今歷歷在目。

(2)「紅色大肥貓」是誰養肥的?

──撇開這次「長和事件」,回想另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今天被視為可以影響政府施政的大財團,是怎樣形成的?這個過程說來感慨良多。昔日港英政府側重英資和西方財團,局限華資,排斥中資;回歸後,中國有「四資」政策,即留住英資、吸引外資、鞏固(港)華資、壯大中資,但後兩者愈來愈突出。回歸之初,甚至有指示不要讓勞資糾紛影響港資財團,工聯會也為之束手,職工盟(現已解散)反而不斷增加會員。

此外,今天批評香港土地供應失衡,但當年特區政府維持低比例的土地供應,「地產霸權」得以膨脹,背後也有某種默契。有些原是高科技包裝的項目,惟只作內部摸底而沒有公開投標,就判給大財團發展,後來還變成房地產項目。中央領導人來港,幾乎固定入住指定財團的酒店。關係良好的大財團,在內地「圈地囤地」輕而易舉,業務蒸蒸日上(後來囤地而不發展,待地價上升而獲利,又成了新的官商矛盾)。大財團昔日巧取豪奪的例子,不勝枚舉。

──可見回歸後的官商合作,逐漸變成「官商合一」,雖未至於結構性的官商勾結,但已令貧富懸殊加劇、堅尼系數上升。最令人傷感的是,在「官商合一」過程中,民間的需要和角色愈來愈被輕視。昔日,官方和建制抱怨大財團可以在立法會選舉中「種票」,成為「完善選舉制度」的內因之一。惟後來,情况無大變化,新的財團及群體同樣政治和經濟利益雙收,只是人選和角色轉換而已。到了今天,雖有迹象顯示會制約「不聽話的財團」,但又變成工商界的離心。凡此種種,都說明官方應該把官、商、民三者的關係重新調整過來,讓真正的民間力量能夠平衡官商關係,這才能協助官方駕馭商界。

──談到這問題,必須檢視北京對工商界(尤其是大財團)的政策,包括合作和統戰。其中兩點較突出:一是在官方控制下盡量利用;一是在利用時也提防「富可敵國」。基於第一點,有能力協助中國「走向世界」的大財團成為天之驕子;幾許名卿巨公、達官貴人、皇親國戚來港,也找這些財團在香港和海外合作,大大增加了它們的本錢。不過針無兩頭利,這類海外合作或多或少會受到西方關注,也成為它們作為地緣政治的籌碼。

至於第二點,更是抓不住的無定向風。自改革開放以來,工商界的地位逐步得到肯定,但首先必須政治正確。江澤民年代的「三個代表」,把工商界頭面人物納入「六大新統戰對象」之內,重要的更被要求入黨。說到底,就是希望以法律和黨紀雙重制約不聽話的有錢人。

上述兩點如能平衡運用,願者「埋堆」,無可無不可。惟當官商利益出現衝突時,矛盾的輻射效應就幾何級擴散了。官方認為,大財團是官方政策容許和協助下才能夠成長的;財團則認為,這是「在商言商、互相借力」的市場規律。這又成了糾纏不清的問題。

(3)「財團商心」與「愛國傷心」

──這次事件引出「商界也要講愛國」的討論,實在令人情何以堪!官方和建制列舉一些愛國商人及其事例,我不會否定,以前也採訪過若干真人真事。取得內地「外來民營企業第一號」的香港企業,為中國內地提供飛機餐服務系統時,連合約都沒有簽就上馬了。但很多人問:這種精神今天還有多少?凝聚這種精神的力量又有多少?甚至有人問:沒有利,那些商人還會愛國嗎?我無法量化,惟這問題確值得思考。

──官方認為按照官方政策和指示行事,才是愛國,如今長和出售港口業務有不愛國之虞。但人們馬上想到TikTok,它也受美國壓迫,最終可能被迫順應,難道這就等於它不愛國嗎?有意見認為,商界也要照顧國家處境,惟國家又如何照顧企業處境呢?總之,互相溝通理解、共同排難解紛,內外防險,方是上策。

──最令人感觸的是,官方強調商界也要愛國,但似乎只重視「財團商心」,對其他真愛國的人心卻不大重視,製造了不少「愛國傷心」事例。此事說來話長,只盼「藤兒彎彎纏着樹」,不會變成「藤樹相纏兩心亡」就好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