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敏剛:全民退保、銀髮經濟與社會基建——回應王卓祺教授

發佈於

【明報文章】王卓祺教授早前在報端撰文,指強積金不足以保障基層勞動者退休生活;長者依賴由庫房發放、有資產審查的長者津貼更划算,卻會對已出現赤字的政府財政構成負擔;三方供款的全民退休保障是更穩健政策,但慨嘆自己當年在政府人微言輕、社會支持聲音不足,終未能成事。

筆者近年偶有協助「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退保聯)的倡議,這裏想就王教授的分析做一點延伸討論。我將由兩個角度切入:全民退保作為銀髮經濟一環,以及促進更宏觀的社會財富的基建,有扶貧及安老以外的振興經濟的政策面向。

在進入這些討論前,我想稍為替王教授「打打氣」——全民退保的社會支持,其實並不單薄。2016年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的大規模調查就指出,逾六成市民支持三方供款全民退保。2023年11月退保聯發布行動調查,訪問了逾千名成年市民,亦仍有跨收入與年齡層的大多數支持(註1)。同時,退保聯早前亦約見了特首政策組,向政府建言重新開展全民退保。這不單反映了全民退保的大多數民意支持,至今一直維持,也讓我們見到民間組織者百折不撓的身影。

由安老到銀髮經濟

王教授在文中沒有談到全民退保的具體設計。事實上,民間團體、工會及政黨都曾有不同方案倡議。這裏就以由學者參與撰寫的退保聯養老金方案作為例子來討論。

根據此方案,政府會一筆過注資1000億元啟動基金,當局現時每年用於支付長津的開支都會撥入;僱員及僱主在強積金中各一半的供款,及徵收企業除稅後盈利高於1000萬元的1.9%額外利得稅,都會進入退休公共基金。這就是政府、資方、勞方三方供款的元素。然後,所有市民則在退休後從基金每月支取定額的、足以應付基本體面生活的養老金,建議的是跟現時長津看齊。

根據黃於唱教授的多年研究,這個三方供款退休基金至少可運作至2064年,都不必擔心「爆煲」(註2)。這其實不難理解——退休公共基金池比任何個人強積金戶口的「本金」都要大很多倍,因此能更有效分散投資。

至2023/24年度,政府已從「未來基金」回撥逾千億元入庫房,都絲毫未動到原本的2200億元本金,由此可見大型公共基金投資回報之高(註3)。由三方供款組成龐大公共退休基金的高投資回報,是有效減輕政府未來庫房面對人口老化日漸增加之安老開支的關鍵。

面對香港人口老化,有推算甚至指香港快將如日本一樣進入長者人口近三成的「超高齡社會」,經濟規劃轉向更關注老年人需要,無可厚非。事實上,政府近年常提到「銀髮經濟」,似乎旨在提供誘因,促進長者把資產放到諸如銀色債券的金融市場投資。

惟換個角度看,長者尤其是基層長者的日常開銷,難道不也是一種「銀髮經濟」機遇?無論是長者醫療開支、方便生活的樂齡科技,乃至日常社交使費如到茶樓「一盅兩件」,都是促進本地服務、零售、餐飲業的「內循環」消費。

因此,全民退保除了是財政更穩健、老人家更安心養老的退休政策設計,亦能刺激社會裏的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這在人口老化的前提下將尤其顯著,亦正是漸見疲弱的本地經濟所需要的。

社會財富的基建

財政司長在上月發表的預算案強調節流減赤之外,亦需開源。為此,他指出政府經營帳目需量入為出,但非經營帳目大可作放眼未來的投資,例如興建基礎公共建設,不必太擔心其中的淨支出。以公共退休基金池為基礎的全民退保,其實亦可視為一種社會財富的投資或基建。

誠然,全民退保不像數碼港或北部都會區一類工程,物理上肉眼可見。可是就經濟回報而言,全民退保卻比這些建築項目確定得多。有什麼比實際上把錢放到本地人手裏、在本地消費,更確定能夠帶動經濟呢?更何况,全民退保受惠的主要是(因人口老化愈來愈多的)基層長者,用於日常生活必需品,是所謂的「剛性需求」,是必定要花的錢,也是本地企業的生意。物質基建固然可招商引資,但卻有乏人問津的風險;而最終受惠的,大可能都是一些跨國企業,生產總值是記帳在香港了,利潤卻到了境外公司總部去。

政府應重新考慮推行全民退保

筆者的一位博士論文導師、約克大學Martin O’Neill教授,曾協助英國工黨智庫研究社會政策。2019年他與同事出版了一本小書,提倡「社區財富的基建」(community wealth building),主張地區政府的公共基金優先投資本地草根企業,讓資本流通在本地閉環裏,振興地區經濟。

這個方案得到不少工黨主政的地區政府試行,卓有成效。當年工黨影子財政大臣正式寫入競選政綱,連《經濟學人》都曾專文評述為創見(註4及註5)。

全民退保對香港經濟而言,其實異曲同工——公共退休基金把在環球金融市場投資的回報,放到普羅市民手上,變成札根本地社會的財富。

換句話說,在讓長者安心度晚年、讓香港變得沒有對勞動者如王教授所言那麼「刻薄」以外,全民退保更有確實的振興經濟之效,既減輕對政府庫房日漸增加的負擔,更是一筆回報穩健的社會基建投資。今屆特區政府應在當局及民間以往的研究基礎上,重新考慮如何落實推行。

註1:2016年1月22日《香港市民對「全民退休保障」意見》電話調查結果發布新聞稿;2023年11月《香港市民對全民退休保障意見》調查報告

註2:黃於唱〈設立全民養老金 完善退休保障制度〉,2022年11月25日《明報》

註3:〈未來基金去年撥千億填庫房 議員稱有效運用資源 籲勿動本金〉,2025年2月6日《明報》

註4:Joe Guinan & Martin O’Neill, The Case for Community Wealth Building. London: Polity, 2019.

註5:”Preston, Jeremy Corbyn’s model town”, The Economist, 19 Oct 2017.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敏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