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AI將趕絕還是淨化媒體?

發佈於

【明報文章】Google搜尋器推出名為「AI Mode」的新功能,以聊天機械人取代傳統搜尋器,引起媒體評論員猛烈批評,認為新功能將大削媒體流量、葬送新聞業。隨着新聞網站在社交媒體與搜尋器兩大導流平台的路走到盡頭,新一輪汰弱留強,會否反而終結媒體數碼化所引起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科技網站The Verge上月公布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年輕人已經用AI(人工智能)工具取代搜尋器。Google為保「搜尋器一哥」地位,繼推出新聞界強烈不滿的「AI Overviews」之後,再下一城推出「AI Mode」,結合聊天機械人與搜索網頁功能。相比主流聊天機械人只給出純文字答案,AI Mode糅合了Google搜尋結果頁的動態使用者界面,既有由AI撰寫的總結,答案中亦穿插其他相關連結和圖片,並自動生成表格解釋資訊,呈現模式多元化。

例如當搜尋「台北還是首爾是較佳旅遊地點」,傳統搜尋器會給出10篇旅遊攻略和論壇帖文;AI Overviews會整合多篇文章,寫成幾段總結;AI Mode則如精簡版「Deep Research」功能,圖文並茂,內容詳細,排版並會因應內容而改動。用戶可以向AI追問內容,例如「台北還是首爾比較適合小孩子旅遊」。

《金融時報》前公共事務總監David Buttle撰文批評這功能將「流乾新聞媒體的血」,因為愈來愈少用戶會點擊新聞網站閱讀。Google在過去10年左右全球新聞機構的數碼化策略,其中一個趨勢,就是新聞網站爭相撰寫「常青」內容,例如食譜、你問我答、股票小百科等。這些稿只要寫了一次,就可以長期透過Google帶來流量,好像買藍籌股票收息一樣。

傳媒回歸根本 最有機會獨善其身

隨着AI取代搜尋器,這些「常青」內容卻首當其衝,淪為AI工具的免費午餐,很難再為網站帶來流量。至於兵家必爭的即時新聞,不久也將被AI總結內容而流量下降。

不少網站透過發布大量「懶人包」形式的SEO(搜尋引擎優化)文章,以及東拼西湊即時新聞,成為「流量引擎」,打倒不少硬橋硬馬的傳統媒體。如今AI大浪襲來,最有機會獨善其身的新聞類型,可能還是回歸根本,做好調查新聞和深度報道,透過訂閱制賣出價值。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輪興替或由AI促成。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