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施麗珊:最低工資方程式 尚待完善

發佈於

【明報文章】政府早前宣布將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由目前每小時40元調升至42.1元,增幅5.25%;如立法會通過,將於今年5月1日實施。今次是新設立最低工資調整機制後,首次調升最低工資水平。有別於過去多年被詬病的勞資代表雙方關門討價還價,在不清不楚的準則下達成建議調升水平,新制度援引「可加不減」方程式,主要按照每年物價指數和經濟增長指標作調整,予人客觀公正之感。然而有了方程式得出的結果便不容爭議,又是否萬事大吉?

年檢數據仍滯後 未及時回應物價

當局今年透過方程式調整最低工資水平,並以一年一檢決定調升幅度,由於目前最低工資水平於2022年檢討,因此今年是一併參考2023及2024年消費物價指數作調整基礎。然而,方程式參考過去兩年甲類消費物價指數(2023年按年升2.3%;2024年按年升2.1%),看似合理不過,惟數據缺乏前瞻性。

經濟發展普遍導致通脹,消費物價隨之提升,檢討與實施亦有一定時間差距;就算參考上一年數據,最新調整水平最快亦要下一年的5月方落實,數據持續滯後。換言之到工資實際調升時,勞工早已飽受逾一年通脹之苦,未能適時調升工資維持購買力。

其次,新機制只按甲類消費物價指數調整最低工資水平,只能確保最低工資的購買力不受通脹侵蝕,頂多只可維持現狀。按消費物價指數調整,只是被動做法,僅有「改變」而沒有「完善」勞工待遇。除了一年一檢,當局應採取預測方式,加入消費物價預測因素,預測未來通脹幅度(例如2%至3%),避免統計數據滯後,解決最低工資水平購買力滯後於檢討期的問題。若然高估物價升幅,亦可於再下一年度相應調整。

「經濟增長」比重低 難分享成果

除了物價指數,新方程式引入經濟增長因素(即最近一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率,扣除最近10年實質GDP趨勢增長率,再乘20%為基礎)。事實上,香港作為經濟水平發達地區,GDP增長率一般介乎2%至3%。若要扣除過去10年平均增長率,再乘20%,增幅根本微不足道。舉例說,在最樂觀情境下,本地經濟大幅增長,例如GDP上升5%,扣除10年平均增長率(1%),再打兩折,最終因經濟增長亦僅調升0.8%。

當局未有解釋為何要「打兩折」。難道基層工友的勞動力,在經濟增長裏的貢獻只及五分之一?從極低增幅可見,「打兩折」機制未能充分肯定勞工在經濟發展中的努力,打擊勞工透過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的意欲。倘必須以新方程式調整最低工資水平,當局應取消20%作為計算「經濟增長」因素,體現與勞動者分享經濟成果,達至共同富裕的施政目標。

新機制未觸及根本問題

最重要的是,新調整機制未觸及最低工資水平過低的根本問題。現時市場上不少基層兼職散工如售貨、外賣員等,時薪亦有50至60餘元;惟目前最低工資卻在極低水平。以政府建議最低時薪42.1元為例,若勞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6天、每月工作26天,月薪亦只有8756.8元(以目前每小時40元計則為8320元)。在現時百物騰貴的香港,以在職單身人士為例,單單住屋、食物、交通費用等基本開支,每月動輒近8000至9000多元,反映最低工資水平根本無從維持基本生活。

根據2024年最低工資委員會檢討報告,委員會估算時薪低於42.1元的僱員人數僅2.2萬至3.6萬,佔全港僱員人數0.8%至1.3%,反映新水平受惠人數亦極有限。至於新工資水平引致的額外薪酬開支(包括因薪酬階梯連鎖反應),亦僅為2.6億至3.5億元,相當於總薪酬開支約0.03%至0.04%,可見有關建議增幅水平對企業營運成本增幅的影響極為有限,實在微不足道。

受惠人數極少,其實間接反映最低工資水平過低。這些領取最低工資水平收入的勞工,大多從事外判清潔、保安等工種,往往是中老年、單身勞工,在職場最欠議價能力,亦最缺乏生活保障。過去10多年來本港貧窮人口逾100萬,當中有經濟活動惟仍處於貧窮困境的在職貧窮家庭數目及人數,均持續處於高水平,反映勞動市場財富分配失效,在職勞工無法透過自身就業以維持基本生活開支。

最低工資水平太低,基層勞工辛勞工作仍三餐不保,子女陷入跨代貧窮困境。勞福局長表示,市民最關心是低收入者在最低工資調整後可以拿多少錢回家,指出低收入者可申領在職家庭津貼。這其實某程度上反映市場工資過低,不然又何需勞工申請政府津貼補助生活?

參考工資中位數 調升水平

訂立法定最低工資的首要目標,應是保障和逐步提升勞工收入待遇;促進缺乏議價力的低薪勞工,透過工作達至有效財富分配,防止低收入勞工工資水平過低,以求能趕上整體工資上升,確保其有足夠購買力應付基本生活所需。

參考其他國家及地區經驗,最低工資應訂於工資中位數一半(50%)至三分之二(66.7%)水平;初期可訂為較保守的50%水平,日後再逐步調升。以去年10至12月全港就業人士(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每月工資中位數2.2萬元為例,若將其除以全職僱員(每周工作8小時,每月工作208小時)計算,建議最低工資水平應為52.9元。

經濟發展和增長往往導致全港整體工資水平上升。工資中位數反映勞動市場一般僱員的工資水平,以全港每月工資中位數某個百分比去調整最低工資,有助最低工資水平能夠跟隨經濟發展水平,讓基層勞工分享經濟發展成果,避免最低收入水平的勞工待遇落後整體勞工待遇。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最低工資的新方程式亦如是。筆者寄望政府盡快檢討調整機制,進一步改善勞工待遇。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施麗珊]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