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O.PARK1發生泄漏曾停收廚餘 環團倡研更多回收出路

發佈於

【明報專訊】每日處理約200公噸廚餘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1),於本月12日發生儲存缸滲漏,需緊急維修而暫停接收廚餘,環保署回覆稱,O.PARK1經臨時搶修後,上周一(17日)起重新處理廚餘,強調停收期間已將廚餘分流到其他廚餘設施,沒有廚餘被棄置堆填區。綠惜地球認為事件反映本港廚餘出路有限,促政府研究加快興建更多接收設施,以及探討其他處理方法,例如利用廚餘提煉「可持續航空燃料」(SAF),除減碳亦有助香港在使用燃料上轉型。

環署:分流到其他廚餘廠 沒棄置堆填區

環保署稱,該署職員於本月12日下午在O.PARK1做例行檢查時,發現一個儲存缸出現滲漏,第一時間聯絡承辦商緊急處理,承辦商隨即將儲存缸隔離並堵截滲漏漿液。該署稱,滲漏出的漿液未有流進地下或泥土,而環保署及承辦商同日亦已即時於設施周邊範圍持續進行環境監察,未發現異常情况。該署於事發翌日發新聞稿通知公眾。

環團稱現處理效率有限 倡研提煉航空燃料

環保署表示,承辦商於事發同日按O.PARK1既定的緊急事故機制,主動聯絡鄰近設施,包括小蠔灣污水處理廠等,以及通報相關部門。受事故影響,O.PARK1需暫停接收廚餘,承辦商為儲存缸進行清理及臨時搶修工作。在停收廚餘期間,環保署已協調各處理設施,將原本運至O.PARK1的廚餘分流到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二期(O.PARK2)及渠務署的設施處理,沒有廚餘被運到堆填區棄置。

現設施每日可處理廚餘600公噸

棄堆填區達3000公噸

翻查資料,O.PARK1於2018年7月起全面運作,每天能處理200公噸已作源頭分類的廚餘。環保署稱,連同O.PARK2(每日平均處理量為300公噸),以及大埔和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下的兩個廚餘處理設施(每日平均合共處理100公噸),每日合共可處理600公噸廚餘,足夠應付短中期的處理需要。

事實上,政府近年積極擴展廚餘收集網絡,收集廚餘量不斷上升。環保署預計,整體廚餘回收量將由2024年的日均約280公噸,逐步升至2025年的約350公噸。不過,回收量上升的同時,每日棄置堆填區的廚餘量,按2023年數字,仍有3000多公噸,佔整體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約三成,反映整體產生廚餘量無顯著下降。

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認為,O.PARK1儲存缸滲漏事件反映本港廚餘接收容量有可能出現不足,政府預計今年全港廚餘回收量會升至日均350公噸,若再發生同類事件,例如O.PARK2故障,整體處理量會驟減一半,只有約300公噸,不足以應付收集廚餘量,認為政府應加快規劃更多接收設施;不過,陳亦認為以厭氧方式處理廚餘效率有限,建議政府探討其他處理方法,例如提煉可持續航空燃料,為廚餘尋找更多出路。

環保署稱,政府會密切留意廚餘收集量及市民對廚餘回收參與度,視乎實際情况不時檢討處理設施的規劃發展,確保有足夠的廚餘處理能力。至於O.PARK1現時情况,該署指涉事儲存缸已大致清空,承辦商已按環保署要求展開調查,以找出事故原因及釐清責任。同時承辦商需加緊維修,以期O.PARK1能盡快逐步恢復運作,並需陸續為設施內所有儲存缸做詳細檢查,以避免同類事故發生。經臨時搶修後,O.PARK1上周一起重新處理廚餘。

明報記者 馬耀森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