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葉文祺、梁躍昊、趙恆:智慧港口「上線」 搭通全球海陸空信息流

發佈於

【明報文章】特區政府明年將推出港口社區系統,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科技,打通海陸空物流數據,並與內地及海外港口實現信息流的互聯互通。目前不少物流企業均已搭建各自的物流數據平台,那麼建設港口社區系統有何意義?

建港口社區系統 連通物流業「信息孤島」

物流業產業結構多元化,不同環節有大量企業參與。基於保密和商業考慮,企業之間的資訊系統並非無縫銜接,令行業面對資訊碎片化、數據缺乏統一標準等問題,形成一個個互不相連的「信息孤島」。貨主難以全程追蹤貨流,增加了管理庫存和供應鏈的難度,亦提高了金融機構核實貿易資訊的成本,繼而令貿易成本居高不下。

港口社區系統則是打通物流業「信息孤島」的關鍵基建。自1980年代起,當時各地海關為了應對不斷增加的貨流,致力推動報關程序電子化,構建了港口社區系統的雛形。隨着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現今港口社區系統的功能已大大擴充,涵蓋班輪、碼頭、貨車、貨櫃的實時狀態監察,及電子報關、數據統計、貨物追蹤等。通過數據收集機制和區塊鏈科技,業界能夠取得完整、全面的物流數據,進而精細化分析貨流走勢和精準預測需求。而貨主能夠透過平台全天候追蹤貨物狀態,降低管理成本,並進一步簡化完善供應鏈佈局。貿易雙方及提供融資的銀行,又可透過平台核實貿易資訊,減低錯誤放款風險。

商界領航政府推動 打破行業藩籬

誠然,目前業界所提供的智慧物流平台,已具備港口社區系統的部分功能。然而觀乎不少業界平台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智慧港口平台的成敗,往往取決於能否吸引大量業界及相關持份者參與,令社區系統真正「上線」。而物流數據牽涉大量敏感商業資料,以往有不少由業界推行的物流社區系統,都面對難以取得其他企業信任的難題。例如歐洲航企馬士基和IBM曾於2018年推出數碼物流平台TradeLens,但該項目缺乏業內持份者的廣泛參與,最終在前年結束營運。

筆者認為政府推動的港口社區平台,其意義不在於功能上的創新,而是在於推動智慧物流普及化——政府能以更高的中立性和保密度處理商業敏感資料,以打破業界之間的藩籬。若政府擬建的港口社區系統能為業界平台之間建立保密、安全、可靠的信息互換機制,並在設計上容納對接不同系統所需的架構,從而吸引業界通過港口社區系統來互換信息,則有望打破目前僵局。

增值服務拓財源 伙商界推廣智慧物流

另一方面,在公共財政緊張的背景下,平台長遠亦需朝收支平衡方向進發。然而許多成功的平台在起始階段,往往需免費提供服務,從而吸引足夠用戶和流量。例如內地的「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訊息平台」(LOGINK),便是一直免費向商戶提供服務,從而將全國逾40萬家企業接入平台。可見系統的成敗,將繫於其普及程度和業界的普及情况,因此有必要免費提供基本服務。

不過,為減少對公共財政的負擔,筆者建議當局研究在平台接入不同的收費增值服務,例如接入人工智能軟件,幫助用戶分析數據和調查貿易對手背景、優化供應鏈管理和管控財務風險。

此外,筆者更希望當局趁機加大力度,推廣電子提單在內的智慧物流應用。隨着國際政治矛盾攀升、貿易和關稅政策朝令夕改,令業界將供應鏈智慧化提上日程。例如美國特朗普政府早前曾一度取消800美元以下貨物的免稅豁免,大大增加相關貨物報關程序。數以百萬計貨物堆積在海關環節,對貨主、物流供應商以至是美國海關,造成龐大負荷和混亂。儘管美國當局其後迅速恢復原有豁免,但這次事件突顯了貿易政策的風險將有增無減。

筆者留意到,電子提單(eBL)技術除了能夠加快貨物提取流程,亦可自動生成報關所需文件,降低貿易政策變動帶來的額外手續,從而有效應對關稅、貿易政策朝令夕改所帶來的延誤風險。隨着電商平台在海外拓展佈局,若能夠將電子提單全面應用於空運、陸路及海運,將有助企業加強供應鏈韌性。

筆者建議當局與業內其他平台加強合作,藉機推廣不同智慧物流方案的應用,以支持本地物流業應對未來變局。當局亦應從系統設計、合作和推廣層面,致力實現不同系統之間的無縫銜接,並致力擴大合作伙伴範圍,將系統接入更多「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通過物聯網打通香港與內地及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貨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為本地物流、金融、資訊科技和服務業創造商機。

總括而言,港口社區系統的建設不僅是打通物流業「信息孤島」之關鍵一步,更是推動行業智能化、提升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協助香港物流業在全球競爭中繼續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葉文祺是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梁躍昊是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趙恆是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葉文祺、梁躍昊、趙恆]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