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麥萃才:修訂富戶政策 鼓勵向上流動

【明報文章】早前房委會更改了公屋富戶租金政策,富戶要繳交2.5倍至4.5倍租金;如果家庭入息超越公屋入息限額5倍,就要遷出有關單位。有些批評說有關加租幅度太高,事實又是否如此?
公屋的出現,是政府為了保障收入較低、較難負擔市值租金的家庭,使他們能夠以低廉租金租住房屋,解決他們住屋的需要。根據現時釐定公屋租金的方式,整體公屋租金租值約佔公屋家庭入息中位數10%或以下。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私人住宅單位租金與收入中位數相比,平均佔家庭入息31.5%。
換言之,能夠入住公屋的家庭,比對私人市場租金,平均少付21.5個百分點的家庭收入作為租金。
公屋住戶繳納租金的水平,是以他們的可負擔能力來決定。因為公屋住戶平均少付21.5個百分點家庭收入來繳交租金,那麼節省下來的租金,變成公屋家庭可動用的金額。這些資金可用在其他生活開支,例如子女教育、改善生活環境等,這能夠增加家庭向上流動的機會。
更新富戶租金 體現兩個特點
「公屋富戶」只是一個統稱。現時的定義是家庭入息超越公屋入息限額兩倍的家庭,便稱為「富戶」。原本的定義是沒有褒或貶意,只是描述公屋家庭的收入狀態。如果家庭理財有道,經歷多年之後,很有可能累積到一筆可觀資產。
正因公屋不像私人市場要每隔兩三年便重新簽訂租約,居民可以長期不用為住屋而煩惱,精神及力量可集中在個人或家庭的提升。部分家庭居住公屋一段時間之後,家庭收入可能大幅上升,最後超出了公屋入息限額。家庭收入超出公屋入息限額兩倍,便會被界定為「富戶」。截至2024年底,房委會公屋住戶共有81.2萬,而其中被界定為富戶的數目只是4.2萬個左右,亦即只佔全港公屋租戶的5.2%左右,真正要繳交額外租金的租戶只屬少數。
更新的富戶額外租金,體現了兩個特點。第一,如果家庭收入超越公屋入息限額兩倍但不高於3倍,便要交2.5倍公屋租金;超越公屋入息限額3倍但不高於4倍,便要交3.5倍公屋租金;超越公屋入息限額4倍但不高於5倍,便要交4.5倍公屋租金。這個「0.5倍」的數字,是取其區間中位數。不同區間的富戶,其繳納租金約佔他們家庭收入11%至12%。繳納租金之後,富戶平均仍有近九成可動用收入,因此這個租金調節不應該成為影響家庭生活質素的原因,而他們所繳納租金水平亦應是富戶能夠承擔的。
第二,市民居住公屋所節省下來的租金,能夠推動家庭生活質素提升,具備向上流動的能力。那麼應該鼓勵他們轉租至私人物業,進一步改善生活;又或者購買自置居所,無論是政府資助的或是私人的。
「向上流動」的3個維度
而所謂「向上流動」,是有3個維度,分別是(1)財富的累積、(2)收入的增加,及(3)改善居住環境。
(1)財富累積方面,公屋住戶租金佔其收入平均百分比,只是租住私人樓宇家庭的三分之一,所以節省下來的資金便可累積。只要肯儲蓄,居住公屋一段時間之後便能夠累積一定資產。因此公屋租金訂在可負擔水平,對於財富累積是有正面效果。100個月的家庭收入額,相等於8.33年的工資,這已是一個很高數字;當資產累積至超逾100倍公屋住戶入息限額才失去入住公屋資格,也是合適的。
(2)公屋住戶收入能否上升,要視乎經濟大環境。通常工作了一段時間,隨着職位升遷,收入也會增加;又或者家庭年輕成員也長大了,能夠工作,都能帶動家庭收入增加。公屋住戶因為只繳交低廉租金,所以能夠騰空資源給予家庭成員去進修或提升技能。加上不再需要為居住而煩惱,能夠有穩定環境去工作或學習,未來收入增加的機率也會大些。
(3)改善居住環境,相信是市民的共同願望。如果家庭的收入或資產已經超越大部分香港家庭,應該是有能力承擔私樓租金或樓價。但為何有些公屋富戶寧願繳交額外租金,仍然不願搬離公屋呢?原因可以是:就算繳交額外租金,住戶所繳納的租金仍然比私人市場便宜不少;又或者雖然住戶收入及資產有了提升,惟仍會覺得私樓樓價不容易負擔;又或是他們對改變居住環境感到憂慮、充滿不確定性。
提供誘因 讓富戶騰出公屋
如果我們希望把珍貴的公屋資源留給最有需要的市民使用,那麼便要提供一些便利及誘因,讓公屋富戶的居住問題能夠在私人房屋市場解決。
要達到這目的,價格調整(租金調整)是有效方法之一:增加富戶額外的租金,把他們所繳納公屋租金與私人市場租金的差距拉近。部分富戶或者覺得既然要多付租金,不如搬到私人住宅居住,進一步改善居住環境。如果只是利用價格來誘導富戶搬離公屋的話,現時所繳納的額外租金還有調升空間。
當富戶繳交較高租金,他們會考慮應否自置物業。倘若每月所繳納的租金,已經足夠購買物業後之每月供款的話,他們便會有更大誘因置業。
以2025/26年度來說,香港最常見的3人家庭為例,公屋入息上限為25,100元;這個上限的5倍就是125,500元。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最高10%家庭的住戶月入中位數為130,070元。相信家庭收入每月能夠達到10多萬元的,去租私樓甚至購買私樓是應該可以負擔的。因此現有的公屋政策是,當富戶家庭收入超越5倍入息限額的話便要遷出。
問題是如果家庭收入只是超出兩倍以上,但又未到4倍的家庭,購買私人物業或許未必那麼容易負擔。綠置居便成為這些公屋富戶其中一個改善居住環境的機會,其次是居屋也能夠向他們提供置業機會。
所以房委會提供的居屋單位分配,綠白表比例將會由現時「四比六」更改為「五比五」,未來綠表家庭會比現在有較大機會申請到居屋,這亦是另外一個誘因讓富戶騰空公屋單位給有需要的市民居住。
房委會修訂富戶政策,不是要懲罰富戶,而是希望體現公屋住戶能夠向上流動的目標。
作者是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麥萃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