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蔡若蓮:財政挑戰下大家要感恩 回應削2500元學津 不同意「教育令人不願生育」

【明報專訊】《財政預算案》提出下學年起取消2500元學生津貼,連月掀家長及各界爭議。昨逾10名議員在立法會財委會特別會議表示關注,其中民建聯梁熙質疑政府是否「政策分裂症」,稱削資與政府鼓勵生育背道而馳,不滿教育局「拖後腿」,要求局方檢視。教育局長蔡若蓮反對「教育令大家不願生育」一說,又稱面對財政挑戰時「大家要心存感恩」。
提幼小中免費教育 大學生87%資助
教育局向立法會提供各類學生的單位資助額(見表)。立法會議員梁熙昨引述市民質疑政府是否有「政策分裂症」,在鼓勵生育的同時,卻削減2500元津貼、大學加學費、「每年殺校」。教育局長蔡若蓮稱,做法是「不想預支未來」,又稱局方並非不鼓勵生育,現時幼稚園大多免費、中小學12年免費教育、本地大學生87%資助,強調當面對財政挑戰時,「大家要心存感恩」,又說「減哪裏都會有影響」。她亦重申,當局有為經濟困難的同學提供資產審查的經濟援助措施。
被質疑非本地生成本未收回 稱不應混為一談
選委界議員簡慧敏關注,直資、私立及國際學校等中小學童的家庭經濟環境較能「自給自足」,問當局會否研究按學校類別削減學生津貼。蔡若蓮表示,當局曾考慮,但篩選合資格學童時行政費不菲,最終無法省很多錢,「(國際學校)裏面不一定全是有錢人,他們也有些用獎學金入讀」。
選委界議員洪雯稱,現時資助大學未收回非本地生學費的總成本,質疑當局何不要求這批學生加學費,不滿反而取消學生津貼。蔡若蓮稱不應將大學調整學費及削減學生津貼,與非本地生學費混為一談,宜獨立檢視每個政策。
工聯會議員陸頌雄表示,學生津貼由2021年起恆常化,批評當局「零諮詢」。蔡若蓮稱,當局隨社會發展及經濟狀况等,不時檢視資源撥款。對於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表示,上學年(2023/24)全津、半津學生約佔總學生人數三分之一,陸質疑政府是否認為其餘未獲津貼的三分之二家庭「好富貴」、「一蚊政府補貼都唔應該有」,他亦認為當局違背鼓勵生育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