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有區議員全年大會「零發言」表現受關注  麥美娟再引「數字」反駁批評 (23:21)

發佈於

本報日前獨家報道,區議會改制後上任一年多,區議員開會發言表現參差,本報統計去年在區議會大會的發言次數,發現33名區議員去年在逾八成的大會會議中無發言。當中6人全年大會「零發言」,全屬委任或當然議員。民政及青年局長麥美娟今晚(8日)在社交媒體出帖文不點名反駁,指「數字當然有其價值,讓公眾能客觀了解議員的部分工作,但絕非衡量服務的唯一標準」,又羅列一系列「數字」,顯示區議員如何服務市民。

33人逾八成會議未發言 32非直選

區議員履職監察機制規定區議員出席率須達八成,當局稱今屆區議員出席率是歷屆最高,不過指引沒規範議員開會須發言。本報記者根據去年18個區議會大會的會議紀錄,撇除就動議、利益申報等會議程序發言,統計470名區議員在全年6至7次大會當中,曾在幾多次會議發言。當中33名區議員在超過八成會議沒發言,即全年僅在一次會議發言,當32人屬委任、地委會或當然議員。

麥美娟今晚在社交媒體出帖文,題為「數一數新一屆區議會」。她指「新一屆區議員們都盡責履職」,再次指今屆區議會有四個「第一」,包括「第一次」引入履職監察制度;「第一次」全體區議員出席率不低於80%;「第一次」全體區議員上任3個月內成立辦事處;及「第一次」全體區議員每年提交工作報告。她指每個「第一次」都是要回應市民對新時代區議員的期望,協助政府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更好為市民排憂解難。

她又指,最重要的還是會議的成效,而非發言次數,指議員處理一宗複雜的鄰舍糾紛所需精力,可能十倍於一般諮詢,凝結的心血遠超統計表呈現的數值。她又引例字,指今年和區議員及關愛隊探訪兩個家庭,家中成員因嚴重意外重傷或不幸逝世,便是區議員們透過地區網絡聯絡及幫助到他們。「數字上,這只是兩個個案,但其意義絕非冰冷數據能夠反映。」

她又引「數字」,指早前家訪,有長者戶主家牆上貼有一個寫有緊急聯絡人的資料紙條,指這電話號碼是「當區區議員的名字和電話」,又指「我想這才是區議員最有意義的『數字』」。

曾任兩屆民選區議員的謝偉俊日前向本報表示,「議員的天職就是發言」,認為「零發言」不理想,估計部分新科議員經驗不足,需時磨合和學習,籲他們別介懷被批評,可向資深議員取經。

港大社會科學院前院長卜約翰(John Burns)日前向本報說,儘管政府為區議員增設出席率等多項績效指標(KPI),並不代表議員積極議政,反指「他們開會時可能在看手機或電腦」,多名議員開會沒發言反映規定的作用有限。

相關報道﹕6委任當然區議員全年大會零發言 謝偉俊:如廚師不煮飯 民署:不應單憑次數衡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