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智傑:大國中的夾縫——香港如何「以小事大」

【明報文章】在中美兩大強國博弈日趨白熱化的當下,香港這座城市猶如巨浪裏的一葉扁舟。這種夾縫處境,既是挑戰,亦蘊藏機遇。香港如何在大國交鋒中穩住陣腳,甚至「以小事大」,考驗這座城市的智慧與韌性。
香港的歷史角色
香港自開埠以來,便以靈活應變在大國夾縫間立足,其歷史角色充分展現了「以小事大」的故事。清朝中葉以降,香港從英國眼中的偏遠中途站,蛻變為東西方貿易的「買辦」。1842年鴉片戰爭後,英國取得香港島,最初僅視其為補給點。然而隨着太平天國運動和清廷內外交困,香港迅速成為西方商人進入中國大陸的門戶。華人買辦與外商合作,將絲綢、茶葉等貨物運往全球,奠定了香港作為貿易樞紐的基礎。這種「買辦」角色,體現了香港因時制宜的生存之道。
20世紀初,中國大陸陷入軍閥混戰與國共內戰的動盪,香港成為一個「半避風港」。從1910年代起的近代史料記載中,大量知識分子、商人與難民湧入香港,逃避內地戰亂與政治局勢。香港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環境,成為文化與思想的交匯處。孫中山、魯迅和巴金等人也留下足迹。
這種「半避風港」的定位,使香港在亂局中調整角色,成為資金、人才與資訊的匯聚地。
新中國成立後,香港再次轉型,成為新中國與西方世界的「灰色窗口」。1950年代韓戰期間,聯合國對中國大陸實施貿易禁運,香港卻憑藉其特殊地位,成為內地與外界的非正式貿易管道。從糧食到機械,香港商人以靈活方式填補禁運缺口,同時吸引海外華僑投資。這種「灰色窗口」的功能,使香港在冷戰的意識形態對抗中,因時制宜地保持了國際聯繫。
汲取歷史教訓 調整橋樑定位
這些歷史片段啟示我們——香港的「以小事大」,在於靈活應對時代變局。今日的香港,面對中美博弈與地緣政治的複雜挑戰,需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重新調整其橋樑定位。
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是其在夾縫中「以小事大」的核心支柱。其成熟的法律體系、自由的資本流動,以及與國際接軌的監管框架,使香港成為全球投資者的集中地。然而,中美脫鈎的風險對香港構成壓力。香港如何延續其經濟優勢?
首先,保持人員、資金、貨品與專業服務的自由進出,是香港「以小事大」的基石。歷史上,香港作為「買辦」與「灰色窗口」,依靠資金與人才的自由流動而實現繁榮。當前,香港需強化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開放性。例如,通過簡化外籍專業人士的簽證政策、優化跨境資金流動的監管,吸引跨國企業在港設立總部。自2023年起,香港交易所的IPO(首次公開募股)融資額重回全球前列,顯示其金融市場的韌性,以及作為內地企業「走出去」與外資「引進來」的雙向樞紐。
其次,香港應秉持「打開門做生意」、與不同勢力開放溝通的氣度。歷史上,香港作為「半避風港」,因其能夠靈活應對各方勢力而受益。香港政府和各界現正全力拓展與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的經貿聯繫,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並發展綠色金融、數字貨幣與金融科技等作為新增長點,力圖在國際地緣衝突裏保持經濟活力。
保持內聯外通國際韌性
或能為國家爭取話語權
此外,香港民間社會的韌性與官方以外的交流,在國際形勢風高浪急時尤為重要。本港民間社會一直是創意與活力的源泉,不同專業與文創產業,都與世界各地建立了互信聯繫。同時,香港應利用其語言優勢(普通話、英語、粵語並重),成為中西文化對話平台。文化上的「以小事大」,可用以保持香港的國際脈絡,並嘗試在國際意識形態對抗中爭取一些交流空間。
一個能夠「以小事大」的香港,才有機會在國際形勢風高浪急中,嘗試游走於不同區域的政治經濟力量,保持內聯外通的國際韌性。這種內聯外通的韌性,讓香港在國際地緣政治的夾縫之間,或許能夠嘗試為國家爭取一些話語權。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智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