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帆川:香港電台受議員關注 中立報道仍有否價值?

【明報文章】立法會議員三番四次關注香港電台有否善用公帑。早前何君堯問政府會否合併港台與新聞處,葉劉淑儀炮轟港台充斥冗員,另外幾名議員則查詢港台收視和手機程式用量。港台最重要的社會角色,是不偏不倚地報道新聞,但市民是否仍有此需要?
英、美、歐幾名學者在《國際傳播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發表了一篇公眾對不偏不倚報道需求的論文,涵蓋全球40個國家的新聞讀者。研究指出,絕大部分人都推崇不偏不倚的公正報道,但來自4個群組的人,傾向閱讀跟自己同聲同氣、立場相近的新聞。他們包括政治立場鮮明者、愛用社交媒體的年輕人、女性,以及低下階層。
學者:4個群組傾向停留「迴音室」
政治立場鮮明者選擇性聆聽合意的新聞報道,不難理解。至於其餘3個群體,為何也對公正報道嗤之以鼻?研究指,他們屬於社會上較弱勢的群體,在主流傳媒找不到反映自己價值觀的聲音,因此不相信所謂公正報道。西方主流傳媒傾向服務最大讀者群,即是男性白人讀者,報道多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常遭學者詬病。
該研究還發現了幾個跟普遍學者認知相反的現象。傳媒是第四權,在極權國家尤其重要,因為能夠監察政府。但研究結果顯示,公眾的態度恰巧相反——在土耳其、肯尼亞、菲律賓等民主制度受挑戰的國家,公眾寧願看跟自身立場相近的報道,也拒絕相信不偏不倚的新聞。由於官媒與廣泛媒體受政府操縱,影響了公眾對所謂公正報道的觀感,因此讀者寧願追求「迴音室」。
按道理,一個國家的民主發展愈成熟、媒體愈多元化、讀者看的媒體愈多,也就更認同不偏不倚的報道。該研究卻發現,一個國家的民眾從多個不同媒體閱讀新聞,反而更傾向停留在「迴音室」;僅習慣閱讀三數個媒體的國民,更推崇不偏不倚的報道。
其中一個原因是,公眾不相信媒體公正,才閱覽多個頻道看新聞;閱覽頻道愈多,接觸立場偏激、同聲同氣報道的機會也愈大。相反,以英國為例,國民平均僅閱讀4個新聞品牌,在所有其研究國家中最少,惟大部分人都推崇不偏不倚的報道。這可能是因為,屬公正報道典範的英國廣播公司在當地滲透率極高,因此讀者毋須訪尋新聞平台,也能夠認同不偏不倚新聞的好處。
香港民主發展成熟、選舉制度完善,特首李家超曾說「新聞自由空間無限」、「標準與先進地區一致」。按上述研究推論,公共廣播機構如果能夠不偏不倚地報道新聞,切合讀者需要。有關這個問題,還是交由愛國者去再三研究比較穩妥。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