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過去3個年度首次公屋編配接受率約43% 立法會議員倡分析拒絕原因 (08:00)

發佈於

房委會截至2024年12月底,約有11.86萬宗一般公屋申請。房屋局昨日(30日)表示,過去3個年度成功編配公屋的一般申請者中,約43%接受首次配屋建議;另外過去3個年度分別約27%及30%的申請者接受第二次及第三次的配屋建議。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首次配屋建議接受率偏低,建議當局分析申請者拒絕首次配屋建議的原因,或在審查面晤時了解申請者需求。

翻查資料,2017/18年度至2021/22年度5個年度平均約47%申請者接受首次配屋建議,分別約27%及約26%的申請者接受第二及三次編配。換言之,過去3個年度接受首次及第三次配屋建議的申請者百分比,較2017/18年度至2021/22年度為低。

房委會委員兼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在書面質詢關注,有輪候公屋家庭在兩個月內獲編配3次地點相近的公屋單位,惟編配結果未有考慮其對公屋地點的意願,建議當局考慮細分公屋分區,為申請人士優先編配接近原來生活的分區單位。

房屋局長何永賢回覆指,房委會已於2023年9月優化編配機制,加入申請者現時的居住地區為考慮因素,電腦系統會為申請者盡量編配接近現時居所的公屋單位,機制經優化後,公屋申請者獲編配鄰近居住地區的比率上升約一成,申請者接受獲編配公屋的比率亦相應提升5%。

至於現時公屋分區為市區、擴展市區、新界及離島,何永賢指,可選擇區域範圍愈小,單位獲成功編配的機會愈低,故房委會於1993年將公屋分區由14個整合為8個,截至1998年3月底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6.6年,同年將分區改為4個後,平均輪候時間逐步回落至2000年代的兩年左右,證明合併分區屬「好的安排」。

鄧家彪向本報表示,首次配屋建議接受率偏低,舉例指有人屬意新樓,有人以地區作優先考量,建議當局分析申請者拒絕首次配屋建議的原因,或在審查面晤時了解申請者需求,更人性化及精準地編配公屋,亦可避免錯配情况、輪候公屋者要一等再等,又說最理想是首次配屋建議接受率達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