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雷鼎鳴籲政府釋放信息:積極造地非為㩒樓價

【明報專訊】受土地供應增加及其他不利因素影響,本港住宅樓價現已從2021年8月歷史高位回落近三成,故政府應否調整土地及房屋政策現時屬不少市民關注焦點,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雷鼎鳴上周在回應《Money Monday》提問時認為,汲取過去土地供應不足令樓價急升的慘痛教訓,目前政府仍然有需要積極造地,但同時亦需要釋出重要信息──「積極造地的目的並非㩒低樓價,未來土地供應多少將由市場需求決定。」
香港科技大學雷鼎鳴在《Money Monday》第261期(2020年8月10日出版)封面故事專訪中建議本港政府積極填海造地,作為長期發展所需的土地儲備,希望樓價長期能夠平穩發展;背景是當時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處於180.74高位,反映住宅樓價已從2003年8月SARS後低位31.77勁升逾4.6倍,屬脫離港人、特別是年輕人購買力的水平。他當時已經認為,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雖然2017年7月履新時稱房屋問題屬重中之重,惟上任以來一直無大規模的增地方案出台,情况並不理想。
上周主講由中國國情研習促進會(香港)副會長范耀鈞主持「經濟『范』泛講」網上研討會時,雷鼎鳴被《Money Monday》問及,特首李家超2022年7月上任以來,如他上述建議般大幅增加土地供應,但由於期內息口高企及地緣政治等不利因素影響,至今住宅樓價已從2021年8月歷史高位回落近三成(見圖),影響所及,截至今年3月底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40,741宗,為2003年底以來最高,這導致負財富效應不利消費以至整體經濟,政府應否調整土地及房屋政策以穩定樓價。
須汲取「鍊實」供應致樓價飈升教訓
雷鼎鳴表示,目前政府在樓市下行周期制定土地及房屋政策,要汲取2002年在樓價急跌後曾大幅放緩造地步伐令跟着10多年樓價勁升數倍的教訓:「我在2002年是長遠房屋專責小組成員之一,當年政府宣布解散該小組,原因是1997年至2002年期間樓價大跌近六成,政府希望限制土地供應以支持樓價,此做法是有效的,樓價在2003年亦開始見底回升。問題是大概在2005年的時候,雖然樓價已經回升至合理水平,但政府仍沒有大規模填海以增加土地供應,原因是政府認為2002年所制定『鍊實』供應政策屬勝利,結果此政策亦再延續10多年,令本港住宅價格期內飈升,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
汲取當年教訓 ,雷鼎鳴認為,即使目前樓市處於下行周期,惟政府仍然要積極造地,增加土地儲備作為未來發展所需,尤其是要考慮從現時開始造地到日後發展成為住宅往往需要10至20年:「以香港目前慢吞吞的速度,政府由決定造地,沒有10至20年很難有物業推出市場發售,而10至20年後的經濟周期屬現時難以預測的,也就是說,若政府今日不積極造地的話,10至20年後土地可能是缺乏的,屆時又會重現數年前嚴重供不應求的局面。」
市場決定供應 10年後是否賣地視乎需求
不過,雷鼎鳴亦強調,政府目前也應該要向市場說清楚,即使政府現時積極造地應付未來10至20年潛在發展需求,惟若10至20年後需求不足,政府可以暫時不把土地拿出來在市場發售:「政府確保未來10至20年均有足夠土地供應的同時,不應該讓市場誤判以為政府不論如何也要㩒低樓價,故此政府應該釋出信息──『10至20年後土地供應多少,需要視乎當時的市場因素再作定奪』」。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封面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