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固本培元 補虛瀉實 中西醫合力 減輕柏金遜之苦

發佈於

【明報專訊】柏金遜症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在香港,每800人約有1人患病,65歲或以上人士有1%患上此症,至今仍未有藥物或手術可以根治。伴隨人口老化,柏金遜患者將於未來20年倍增,有5%至10%患者於40歲前發病。

根據個人多年臨牀經驗,中醫藥對柏金遜症具有調補氣血與臟腑功能,固本培元,補虛瀉實,減輕西藥的副作用。中西醫配合治療,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柏金遜症患者帶病生存。

什麼是柏金遜症(Parkinson’s disease,PD)?英國醫生James Parkinson於1817年首次在其著作《震顫麻痹論》詳細描述。PD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第二大常見疾病,也是最常見的運動障礙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21年中國患者超過500萬,為全球最龐大的PD患者群體,其發病人數約佔全球38%,因PD致死人數約佔全球23%。

震顫、遲緩、肌肉僵硬、平衡障礙

PD患者臨牀上以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硬、動作遲緩和姿勢平衡障礙為主要特徵,常伴有睡眠障礙、嗅覺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認知障礙和精神障礙等非運動症狀,目前尚無法根治。

PD主要病變在大腦黑質及紋狀體,兩者均是大腦基底節組成部分。黑質神經細胞負責製造、儲存神經遞質多巴胺,並輸送到紋狀體。黑質中多巴胺神經元喪失是導致PD運動功能障礙的關鍵因素。多巴胺在紋狀體中主要是作為抑制性神經遞質,通過不同受體發揮興奮或抑制作用,在運動控制中至關重要。乙醯膽鹼通常被視為興奮性神經遞質,在紋狀體中對運動控制非常重要。這兩種神經遞質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狀態,當多巴胺含量減少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乙醯膽鹼的作用相對亢進,干擾運動控制,導致震顫和運動遲緩等症狀出現。

腦部黑質退化 多巴胺缺失

PD主要病理變化有:

1.黑質多巴胺神經元喪失:導致大腦中多巴胺水平下降

2.路易小體(Lewy Bodies)形成:受損神經元內部形成的異常蛋白質聚集物,是PD病理特徵之一

3.神經炎症:大腦神經系統炎症進一步損害神經元

4.腦部結構變化:病情發展導致腦部某些區域(如基底節)萎縮

PD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瞭,有以下觀點:

‧ 黑質中多巴胺神經元逐漸凋亡,是導致運動障礙的主要原因

‧路易小體是PD的標誌,這些異常聚集物導致神經元功能障礙和死亡

‧「氧化應激」損害神經細胞,引發神經元死亡

‧神經系統炎症反應,促使神經元損傷

‧一些家族病例,揭示了與特定基因突變(如SNCA、LRRK2等)相關的遺傳因素

‧線粒體功能障礙,導致能量代謝異常,進而影響神經元的生存

‧蛋白降解功能障礙,與多巴胺神經元的損傷、修復密切相關

主要成因:中毒、創傷、腦炎、中風

西醫學將PD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大部分屬原發性,主要因藥物、殺蟲劑中毒、腦部創傷、腦炎、多次中風等引起。還有一類患者屬於柏金遜疊加綜合徵(Parkinson plus syndrome),病理上為多神經系統變性疾患,病因病理不清,徵狀類似PD,但病變範圍更廣泛和複雜,且西藥療效不佳。

西藥有效控症狀 長期服或致幻覺

西醫治療PD,分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以深層腦部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成效較顯著,但由於費用昂貴和其適應症所限,目前尚難普及。藥物治療主要包括:

‧多巴胺替代劑:如左旋多巴(levodopa),通常與卡比多巴(carbidopa)聯合使用,以提高療效,並減少副作用

‧多巴胺激動劑(dopamine agonist):包括普拉克索(pramipexole)、羅匹尼羅(ropinirole),藥物直接刺激多巴胺受體,減少震顫和運動遲緩

‧單胺氧化酶B型抑制劑(MAO-B Inhibitor):包括司來吉蘭(selegiline)和雷沙吉蘭(rasagiline),通過抑制多巴胺降解,延長多巴胺作用時間,改善症狀

‧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anticholinergic agent):包括多奈哌齊(donepezil)和利斯的明(rivastigmine),主要用於改善認知功能,尤其用於出現認知障礙的PD患者

‧抗膽鹼藥物:如苯扎托品(benztropine),可用於控制震顫和其他運動症狀

‧NMDA受體拮抗劑:如金剛烷胺(amantadine),可減輕PD運動症狀

西藥治療有效控制PD症狀,但無法治癒腦部黑質退化病變;而治療不良反應主要有胃腸道徵狀,包括惡心、嘔吐和便秘等常見副作用;以及心血管反應,如血壓降低和心率失常,尤其使用多巴胺激動劑時。另外,長期服用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失眠或嗜睡、抑鬱、記憶力減退、幻覺甚至精神錯亂等。部分中晚期患者西藥療效較差,藥效減退會頻繁出現「開關現象」和「異動症」。

中藥調補氣血臟腑 減西藥副作用

在傳統中醫文獻中,PD歸屬於震顫、振掉和痙病範疇。中醫對PD的治療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臨牀經驗。《黃帝內經》認為它是「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明代醫學家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寫到「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清代醫學家張璐在《張氏醫通》系統地總結前人經驗,為PD的辨證治療列舉了十幾首方劑。

中醫認為PD多因年老體弱、脾腎虧虛,或肝腎虧虛、筋脈失養而發病。青中年患者常因情志失調,肝氣鬱結導致肝陽上亢,或肝鬱脾虛,氣滯血瘀,痰濁內蘊而發病。中醫認為PD為本虛標實之證。初期多屬氣滯血瘀或痰濁內蘊,病久則導致脾腎兩虛或肝腎陰虛,晚期則會肝脾腎三臟虧虛。我的臨牀研究和臨牀診療發現,中醫藥對柏金遜症具有調補氣血和臟腑功能,固本培元、補虛瀉實,減輕西藥的副作用。若中西醫配合治療PD,能夠幫助患者提高生存質量,更好地帶病生存。衷心希望有更多從事基礎與臨牀研究的中西醫學家,為攻克PD而攜手努力!

■李敏

(在中西醫跨界學習與探索40餘載,記述診間的生命故事和日常感悟,思考生命真諦,以墨傳薪。)

文:李敏(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