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健康點滴:慢性蕁麻疹首避致敏原

發佈於

【明報專訊】蕁麻疹俗稱風癩,一般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是指由出現病徵到病徵消失的時間少於6周,若多於6周則歸類為慢性。至於為什麼會患上慢性蕁麻疹,暫時所知主要和免疫系統失調有關,例如病人本身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引致蕁麻疹。其次是環境因素,例如極端溫度和濕度;此外有部分個案和運動有關,又或腸道感染寄生蟲也會增加蕁麻疹的風險。但整體來說,大部分慢性蕁麻疹個案都是原因不明。

慢性蕁麻疹若持續不退,可能在任何時間毫無徵兆地發作,皮膚痕腫難耐,尤其有些病人發作範圍可以很大,會影響生活和工作,例如工作期間周身痕癢,或在晚上影響睡眠。除此之外,常見病人情緒也會受影響,試想想,生活中經常有無法預測的蕁麻疹發作,自然會增加情緒低落,甚至抑鬱、焦慮等風險。若發作範圍經常包括外露皮膚,對個人自信心也可能帶來影響。

第二代抗組織胺 起效較快藥效較長

應付慢性蕁麻疹,首要是避開致敏原。每個病人的致敏原可能都不一樣,最常見是食物,當中以一些含有較多組織胺的食物最值得留意,病人可盡量避免進食,包括有殼海鮮、雞蛋、牛奶、酒類等。病人也可考慮抽血檢測致敏原,若能找出致敏原更易於趨吉避凶。其他成因如極端溫度或濕度、褲頭過緊壓着腹部皮膚、壓力大、休息不足等,也可能和蕁麻疹發作有關,病人自己多加觀察,盡量避開疑似致敏原。

治療方面,有不少藥物選擇。第一線通常用抗組織胺藥物,一般收鼻水的口服抗敏感藥亦屬於這一類。現時較常用是第二代抗組織胺,好處是起效較快,藥效維持較長久,萬一效果未如理想亦可根據病人情况增加劑量。但若增至劑量上限仍未如理想,現時國際一般建議第二線藥物可考慮生物製劑,針對地壓抑和蕁麻疹相關的敏感白血球,從而令蕁麻疹受控,一般每個月注射1次,希望可以遏制蕁麻疹發作,好處是效果明顯之餘副作用相對少。若生物製劑效果仍不理想,第三線藥物是免疫系統抑制劑,副作用相對較多。病人可與醫生商討合適藥物。

文:陳湧(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