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方少麗、巫崇榆、黃銘浩:跨專業協作下的新里程——中醫與職業治療的對話契機

發佈於

【明報文章】政府於今年3月21日刊憲,並已於3月26日在立法會首讀的《2025年輔助醫療業(修訂)條例草案》,提出容許病人憑過去12個月內經註冊中醫師或西醫診斷的健康狀况,直接尋求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服務,毋須每次重新索取醫生轉介信,只需出示獲診斷的證明文件(如門診、覆診或出院紀錄)。這一新轉介機制,不但簡化流程,亦首次將中醫納入輔助醫療業轉介制度內,進一步肯定中醫在香港醫療體系的角色和參與程度。

對職業治療業界而言,此舉是一項重要而具潛力的創新制度。然而其順利落實與否,關鍵在於各醫療專業之間能否建立有效而互信的溝通基礎。

中醫與職業治療協作 具補足加乘效果

國際研究早已支持這種協作模式的臨牀價值。例如2021年於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發表的一項隨機臨牀試驗,針對痙攣型偏癱腦麻痹兒童,發現職業治療合併中醫針灸可明顯提升手功能、肌力及減輕上肢疼痛,成效優於單獨職業治療或安慰針灸。另一項2023年發表於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的研究指出,針灸配合復康訓練,更能顯著改善兒童腦神經功能和協調能力,進一步肯定中醫療法在兒童神經復康中的科學基礎。

具體而言,職業治療師經常會遇到與中醫的共同案例,如處理中風康復、發展遲緩、自閉症、情緒或精神健康相關問題的患者。例如香港職業治療學會會長方少麗便處理過以下有需要的兒童早期介入求助者:政府自2015年起推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OPRS),協助輪候評估期間的學前兒童。由於當時等候正式診斷需時長達一年至年半,職業治療介入為不少家長及教師帶來即時支援。

在某些個案中,兒童同時接受中醫舌針治療與職業治療的社交訓練後,情緒與行為表現有明顯改善。雖然仍需更多實證支持其成效,惟仍反映中醫與職業治療協作,對學前兒童具補足與加乘效果。

另外,作為私人執業職業治療師,巫崇榆亦觀察到不少病人家庭已自發安排中醫與職業治療的並行介入。例如:

(1)有青少年患者正接受精神科藥物治療,家長亦安排中醫調理,期望身心兼顧。

(2)中醫在處理長者中風後調理時,主動指出其家居可能有潛在風險需要改裝,建議考慮職業治療師的支援。

(3)兒科中醫師在照顧特殊學習需要(SEN)兒童時,發現其動作協調或感覺統合方面有困難,亦會建議配合職業治療介入。

(4)曾有腦性麻痹兒童透過中醫針灸緩解肌肉痙攣,職業治療師則配合時機給予手功能訓練,療效比單獨介入更佳。

(5)於兒童復康領域,中醫與職業治療亦能展現互補優勢。中醫強調調和氣血、平衡臟腑功能,有助改善兒童神經系統的活性與可塑性,為職業治療的訓練成效奠定良好基礎。透過內在「調理」結合外在「訓練」,中西醫合作形成「內調外練」協同效應。例如,中醫可透過健脾化濕減輕身體沉重感與遲鈍反應,或以疏肝解鬱穩定情緒,令兒童更能投入感覺統合訓練。而職業治療則系統地提供感覺刺激與統整訓練,促進大腦功能整體發展。

(6)此外,針對患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兒童,中醫常以清心安神、平抑亢陽的方式改善衝動與過動表現;職業治療則透過行為管理及學習策略訓練,引導兒童將內在專注力提升轉化為具體的學習與社交表現。這種由中醫調理提供內在條件、職業治療負責功能應用的分工,能夠提升兒童在日常生活的適應力與表現。

未有正式溝通渠道 影響整體效益

惟可惜的是,目前中醫與職業治療師之間未有正式溝通渠道,主要依靠家長口述轉達病情與治療進度,導致部分治療目標或程序未能同步,影響整體效益。

因此,職業治療界建議:

(A)將職業治療及其他康復醫療知識,納入中醫師持續專業進修課程;

(B)由政府牽頭,於未來6至12個月內舉辦跨專業論壇及研討會,讓中、西醫及其他專職醫療業界開展深入對話與合作磨合;

(C)訂立臨牀指引,協助中醫界準確識別何時應轉介病人接受職業治療,以促進跨專業之間更清晰、有效的合作流程。

條例草案所用的名稱亦值得注意——將「輔助醫療業」正名為「專職醫療業」,意味着對職業治療等專業的肯定,跟其於本地醫療系統裏日益重要的角色相稱。

藉新制度契機 深化中西醫協作

若政策目標是推動以病人為本、強調跨專業協作的基層醫療,制度本身固然是第一步,但更關鍵的是各專業之間能否理解彼此、協作無間,真正落實以病人福祉為先的理念。職業治療業界期望,藉着新制度的契機,深化中西醫在基層醫療的協作,讓更多市民受惠於融合而專業的復康服務,更有自主權去選擇合適治療。

職業治療作為一項功能導向的專業,也愈來愈重視「自我疾病管理」與「生活重整」(Occupational Lifestyle Redesign)。對慢性病患者而言,維持健康生活模式是關鍵。中醫提倡「治未病」,強調情緒平衡與氣血調和;職業治療則可引導病人透過靜觀(mindfulness)、健身氣功及其他日常活動管理方法,調整作息與壓力管理,實現共治慢病的目標。近年常見的正念減壓訓練(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已廣泛應用於校園與職場,也是職業治療可進一步整合運用的心理社會介入工具。

作者方少麗是香港職業治療學會會長,巫崇榆、黃銘浩是香港職業治療學會私人執業聯絡小組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方少麗、巫崇榆、黃銘浩]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