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梁立仁:特首好客 醫衛局偏要揀客

【明報文章】在明顯未充分諮詢不同業界的情况下,醫務衛生局早前仍堅決將「控煙十招」草案遞交到立法會討論,教人惋惜。筆者先表明立場:政府希望減少吸煙人口的方向是正確的,酒吧業界也普遍支持控煙理念。然而理念歸理念,從煙稅「因加得減」的教訓,政策實施決不能用力過猛,否則只會將消費者推到地下市場、遊客望而卻步,拖累市道,控煙不成之餘甚至要付上經濟代價。
目前香港餐飲及零售市道疲弱,是不爭事實。港人北上消費意欲強勁、外遊成風,加上訪港旅客人數仍未回復至疫情前水平。以最近「五一黃金周」為例,訪港內地旅客增多,惟期內出境總人次仍多於旅客入境,致業界生意額仍比平日少。面對「旅客不足」、「北上消費」、「消費降級」連環挑戰,本港飲食酒吧業界市道大不如前,「夜經濟」更是奄奄一息。當業界絞盡腦汁吸引遊客及本地市民在酒吧消費的同時,醫衛局卻選擇繼續罔顧社會經濟現實,強行推出甚為極端的控煙措施。
極端控煙措施 或令市民不在本地消費
早前一個針對「新控煙措施對酒吧顧客影響」的調查顯示,大部分本地酒吧顧客都有使用多種煙草產品,包括果味煙/薄荷煙、電子煙/加熱煙及水煙。同時,有八成受訪者指若沒法在港繼續用這些產品,會減少他們光顧本港酒吧的意欲,或會轉而北上消費。最重要的是,逾九成受訪者是結伴同行,而且人均消費301至500元和501至1000元的顧客佔多數。可預期,若極端的控煙措施落實推行,部分消費者會意興闌珊,聯群結隊一同放棄在本地酒吧消費,對酒吧飲食業會造成很大打擊。
過去數載,香港夜間娛樂及酒吧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疫情下酒吧禁令及增加煙草稅的事例反映,倘消費者無法循正當途徑享受娛樂,一是直接放棄在港消費,一是被迫轉投非法市場;屆時黑市私煙、地下水煙酒吧、無牌「私竇」將如雨後春筍,禁之不絕,政府執法成本亦會大大增加。無論是酒吧業界、旅遊界、零售界,均多次在公開場合向局方表達深切憂慮。
對於業界的悲鳴,醫衛局卻「反駁隊」上身。有關官員近日在訪問節目表示,酒吧以將被禁的加味水煙作招徠,是與控煙政策背道而馳。這種說法既離地又矛盾。吸煙危害健康,業界也清楚明白推廣煙草產品是違法。但在商業世界裏,有需求才有供應,「提供水煙」與「推廣吸煙」是截然不同。而且讓持牌、受監管的酒吧合法售賣,總比無牌酒吧亂來好得多。
酒精同樣對身體有影響,然而旅發局每年舉辦的美酒佳餚巡禮,卻正是以酒精作為香港旅遊招徠,藉此帶動整個旅遊和飲食產業發展。若按照醫衛局官員邏輯,這是否也跟政府的控酒政策背道而馳?如果是,那麼這類活動是否也應停辦?在醫衛局官員眼中,或許「美食之都」不一定要包含酒精元素;或按照某些議員的邏輯,旅客來港開心遊玩,「做咩嚟香港飲酒?」酒精可以,水煙卻不可以,根本是雙重標準。
若政策走錯方向 非「從頭再來」就可導正
環顧世界,全球僅5個地區同時禁止另類煙草產品和加味煙。作為國際旅遊城市的香港,早年已禁了另類吸煙產品;若連香煙的口味都要下禁令,嚴厲程度將與非洲國家齊名。情况猶如30年前新加坡向香口膠下禁令一樣可笑。特區官員以為是領先國際,但事實卻是與世界脫軌。難道這就是官員「說好香港故事」的方式嗎?
作為一個酒吧業界從業員,冒着再被醫衛局針對的風險,都要為業界發聲。經過兩年加煙稅,無論庫房收入增加或吸煙率降低方面,均事與願違。有鑑於此,對於局方稱禁止加味煙所能達到的預期效果,實在難以令公眾信服。有時政策一旦走錯方向,往往影響深遠。倘資金流、人流離開了香港,不是簡單一句「從頭再來」就可以導正。
正如特首所言,香港應有歡迎旅客的態度,包容和照顧不同旅客。對待本地消費者也應如此。一座國際都市的活力,正在於其包容與多樣性,而夜經濟正是香港「東方之珠」魅力的重要一環。
控煙的討論只是剛開始。業界希望與政府建立定期溝通機制,例如由負責財金、經濟、旅遊的部門聯同醫衛局成立「夜經濟諮詢委員會」,與不同行業的前線經營者保持互動溝通,確保政策制訂過程既科學又透明,共同制訂兼顧公共衛生與經濟活力的政策,才可以做到兼聽則明。
作者是香港持牌酒吧會所聯會創會會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立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