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趙永佳:銀齡守護者——中學生涯教育如何回應社會需要

【明報文章】香港正經歷全球最急速的人口高齡化進程。根據統計處數字,2021年65歲及以上人口已佔總人口19.6%,預計到2046年將增至36%。更值得關注的是,80歲及以上人口將從2021年的佔人口5%,增至2039年的11.5%。這群體對醫療與住宿照顧的需求更為迫切,引致本港安老服務需求與供應出現嚴重缺口。
但正當安老院舍及住宿照顧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業界卻長期面對嚴重的人手短缺問題。根據勞福局前局長的網誌,業界普遍面對約20%空缺率,意味着整個行業缺少約1.1萬名工作人員(註1)。
香港人口高齡化 長者護理業急需人才
安老服務人手短缺有多重成因,人口結構與行業吸引力不足,護理工作辛苦、薪酬偏低且社會形象不高,導致本地勞工不願投身。
為吸引年輕人投入長者護理行業,社署於2015年7月推出「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參與該計劃的學員不僅能在安老或康復服務機構實習工作,同時可獲政府資助修讀為期兩年的兼讀制課程。不過,「啟航計劃」畢業學員在社福界的低留職率卻引來關注(註2)。
這麼長的鋪排,無非想說明一點:香港急需吸引年輕人懷着對長者的關愛,投入與長者相關行業,因為我們很快就會面對每3個市民就有一個長者的情况。所以,學生將來無論進入哪個行業,基本上都離不開長者服務。但要做到這點,殊不容易。長者護理行業大部分職位毋須大學畢業,惟也並非低技術工種,現在當然也要有專業職前培訓。究竟我們在學生完成中學教育之前,可以做些什麼令年輕人對這行業有充分了解,並能思考及決定是否要行這條路?
最近我因為研究的需要,認識了由陳廷驊基金會與Generation Hong Kong於2022年共同推出的「銀齡守護者學校計劃」(下稱銀齡計劃),以樂善堂余近卿中學為場景,將「銀齡守護者」的核心價值理念延伸至正規教育體系。
學校常規課程下 讓學生體驗照護長者
銀齡計劃希望應對急切的人才需要,為安老服務及長者相關行業培育一批既具專業技能,又擁有正確行為與心態、富同理心的新血。主辦方期望透過將計劃融入高中生涯規劃課程,在更早階段播下種子,以回應社會需要。首年試驗計劃共有15名中四級學生參與。該計劃以全年26節課的形式,正式納入學校常規課程體系。至2023/24學年,計劃已進入第二年試驗階段,並伙拍大專學院提供課程發展及培訓教材設計,不僅將課程延伸至中五級,更為後續拓展至其他理念相近的學校伙伴奠定基礎。
中四級課程以提升長者生活質素為核心教學目標;新增設的中五級課程,上學期重點探討人口高齡化相關的職業發展方向,下學期則安排學員在日間護理中心參與實境學習體驗。
計劃的中四級課程分兩個學期:上學期包含「初探銀齡世界」和「尊嚴與好生活」兩個單元;下學期則採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模式,分為導向及反思、測試、成果展示等6個階段。中五級課程同樣分兩個學期:上學期着重職涯探索,包含醫護及長者相關職涯、價值觀和心態等;下學期則安排實務體驗,包括導師帶領實務和學生主導實務等。
第二年試驗計劃中,特別強調課堂外體驗活動的多樣化,尤其是那些在真實場景的實踐。這種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好奇心,並深化其學習興趣。此階段更加重視體驗式與實境學習,透過直接參與,首先觸動學生情感與興趣來推動改變。例如與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合作,學員模擬職員角色(如「小組活動帶領」、「復康助理」等)策劃並執行15小時服務,包含藝術共創、運動競賽、棋類遊戲等。
校方也積極配合計劃,為學生安排了一次為期4天的東京考察團,以深化學生對高齡化社會議題與同理心照護的學習。考察期間,計劃的學員與該校同學深入觀察日本在不同文化與社經背景下實踐的「以同理心為本」的長者照護模式:於創價大學護理學院,由老年護理學系教授講解如何將「同理心」與「關懷」融入專業培訓;在「未來科學館」高齡模擬展區,認識未來樂齡科技發展;於「婆婆原宿」巢鴨地藏通商店街,觀察銀髮族日常生活需求,更特別參觀當地安老中心,讓學生對跨文化長者照護有深刻體悟。
為評估成效,該計劃透過問卷調查,比較學年初與學年末的學員價值轉變,發現他們經歷計劃多項活動後,對長者的同理心程度整體有所提升,大部分人表示同意「我樂意與身邊長者傾談和交流」、「我願意多留意和支援長者的需要」等。
在為安老服務業培育人才方面,中五課程特別着重職業探索。調查顯示,學生將長者護理納入職涯考慮的意願有明顯提升——中五學生對「長者護理行業是我將來選擇工作的其中一個考慮方向」的評分,從3.2升至3.8分(5分量表),中四學生也呈現相似增幅。課程亦並非只是令學生準備成為院舍護理員,更涵蓋多項以長者為服務對象的新興職業探索,包括診所助理、音樂治療師、香薰治療師、社會企業創辦人等;亦讓學生了解「照顧者」,擴闊其生涯探索想像,認識這個他們將來或會擔當的角色。
今年計劃已擴展到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的中四學生。展望未來,計劃將朝兩個方向前進:首先是推動課程取得正式教育認證,其中一個可能是發展成等同文憑試選修科的應用學習課程;其次是令課程模組彈性化,針對無法實施全年制正式課程的學校,提供模組化課程方案。
生涯規劃教育目標不止是就業
教育社會學的一個共識是,學校並不能完全修補社會的缺陷。香港安老人手短缺是結構性的問題,需政府、業界與社會共同應對,方能為長者提供有尊嚴的晚年生活。惟儘管如此,銀齡計劃說明了生涯規劃教育可如何與時並進、回應社會需要。更何况,生涯規劃教育目標也不止是準備學生投入就業,而是在應試教育之外,對他們的知識、技能、態度有所裨益。就正如該計劃也不單純要學員畢業後擔任安老護理員,更是要培養他們的同理心、能夠在社區守護與照顧身邊的長者;或者更基本的是,思考一下自己將來的生涯規劃。
註1:2022年4月3日勞工及福利局長網誌〈院舍人手不足:不爭的事實〉
註2:立法會CB(2)548/2023號文件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趙永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