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WATCHOUT:回顧160年歷史 深入表廠閣樓 探索藏「芯」故事

發佈於

【明報專訊】要真正了解一個腕表品牌,最直接方法是親身走進廠房,一探究竟。今年是Zenith 160周年紀念,品牌特別在Watches and Wonders表展舉行前,邀請全球20多名媒體代表參觀廠房,除了解新作G.F.J.腕表和135機芯的製作故事外,更難得的是能夠走進廠房內的小型博物館,以及製表師Charles Vermot將機芯El Primero藏匿了10年之久的「閣樓」。正因為1970年代石英危機時期,Charles偷偷將管理層下令銷毀的機芯製作工具藏在閣樓,才能夠令El Primero機芯日後重見天日,讓品牌繼續發展!

一般參觀表廠行程也是按照腕表製作流程,由設計、零件生產開始,到打磨、組裝等工序。但這次Zenith卻刻意略過零件生產流程(其實大部分腕表品牌的零件生產過程均大同小異),讓大家有更多時間在廠房內的不同歷史空間中穿梭,親身感受品牌百年故事。

首間垂直整合式瑞士表廠

Zenith始於1865年的Le Locle地區。創辦人Georges Favre-Jacot在這裏成長,在1863年,年僅20歲的他與同樣出身於鐘表世家的Louise-Philippine Jacot-Descombes共諧連理,在志趣相投的背景下,他以妻子的嫁妝為資金,在1865年於市內Rue des Billodes開設了後來成為製表廠的店面。當時瑞士製表業仍以傳統獨立工場模式運作,即由汝拉山谷地區的工匠家中,各自專攻特定零件,然後再由另一工匠組裝成最終成品。Georges在美國遊歷時,發現了大型工廠,這啟發他構思出垂直生產模式,夢想將製造腕表需要的所有技術,包括設計、零件生產到最終組裝均集中在同一屋簷下。

短短數年後,Zenith 成為第一間垂直整合式瑞士表廠,是當時區內最大規模製表廠,佔地9300平方米,包含18棟建築物。在1886年,他更成為史上首位以電力為表廠供電的人,至20世紀初,共有600多名工匠在這裏工作,每年生產10萬枚腕表。Georges更自行製作工具和機器,營運採石場,興建磚造建築,建立鑄造廠、印刷廠——均為延伸自表廠建設跟腕表製作相關的行業,他甚至為遊客興建酒店和餐廳。

榮獲最多精密計時大獎品牌

表廠早期以Georges的全名命名,後來他在晚間凝視繁星滿佈的夜空時得到靈感,以宇宙的頂點Zenith為其1897年推出的旗艦機芯命名,代表他對理想永無止境的追求。在1900年的巴黎博覽會上,此機芯獲頒大獎,到1911年Zenith正式被採用為品牌名字。「Georges之所以如此熱中追求腕表的精準度,因為他想證明給所有人看,他創立的垂直生產腕表模式比起傳統的家庭式生產更好。」品牌的文物事務主管Laurence Bodenmann表示:「Zenith多年來曾參加多個天文台時計競賽,共榮獲2333項精密計時大獎,成為史上獲獎最多的製表品牌;而Neuchâtel天文台共有5個精密調節器用於設定標準參考時間,當中便有兩個來自Zenith,其餘3個為不同單位的作品。」

El Primero藏於閣樓 避過石英危機

至1960年代,品牌製作出世上首款自動上鏈計時表。1969年1月10日面世的El Primero機芯,擺頻為每小時36,000次,能夠精確計時至十分之一秒,成為製表史上的重大轉捩點,至今仍然是計時腕表機芯的代表作,但這枚機芯卻曾幾乎被「銷毀」!

在1970年代,石英危機震動了整個瑞士鐘表業,Zenith因經營困難而賣給一間同名美國公司,當時管理層認為機械機芯已步入歷史,下令員工棄置所有製作機械機芯零件的模具。但製表師Charles Vermot不想這些心血從此消失,於是秘密地將製造El Primero的所有工具和資料藏在表廠閣樓。約10年之後,公司再次易手,新老闆打算重啟機械機芯的製作,Charles於是打開了閣樓的大門,讓這枚機芯重見天日,Rolex在1988年更選擇以這款機芯搭載在Daytona腕表之中,可見此機芯的能耐。

時至今日,除了加設溫度和濕度調節器以外,Laurence刻意將閣樓維持着當年狀態;而在品牌檔案館中也保存了無數檔案和工具,藏有的文件加起來超過一公里長。這除了是品牌的珍貴歷史紀錄,也確保在必要時可以修復和重製以往推出的時計。●

查詢:Zenith 2111 4126

文:張曉冬

美術:謝偉豪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lifeandstyle

電郵:[email protected]

[Watch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