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國勳:動態規劃北都切合實際需要 宜整合土地加快建設大學城

發佈於

【明報文章】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於北都預留至少80公頃土地發展大學教育城,以開拓更多品牌課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項目。香港作為全球唯一擁有5所百強大學的城市,打造國際教育樞紐既有助香港吸引、培育各類人才,亦能推動不同前沿產業發展。要成功並加快建設大學城,北都土地規劃亦必須具策略地整合,讓項目優先上馬,使香港在全球教育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

規劃與實際發展有落差 政府應重新檢視

根據政府目前初步規劃,大學城用地分別分佈於牛潭尾約46公頃、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佔約5公頃,及新界北新市鎮佔約40公頃。筆者認為,北都要建設成功,需更切合現實需要,政府要動態規劃北都不同用地。以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為例,洪水橋目前的規劃是2018年決定,距今已隔7年,當時定位發展成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然而去年多層現代產業大樓用地招標及原址換地申請,都因市場反應而要延期,可見規劃與實際發展步伐有落差。政府應重新檢視相關定位和規劃,以更貼近市場需要。

筆者一直積極為建設北都提出不同倡議,早於2022年便提出,以創科為發展產業的北部都會區,應建成以大學城為核心的新經濟發展區,預留土地建設大學城,打造科研創新基地,並設立科技園區、人才住房、醫療及教育服務等。

自政府提出打造大學城,本地及外地學院均對大學城反應積極,有19間院校參與政府諮詢和提交建議書。例如有院校期望整個校園搬入北都,有院校冀以自資模式在北都成立國際化大學校區;多間院校希望在北都設更多共用設施,包括動物中心、數據中心、學生宿舍、運動設施等。

在此背景下,政府應加快建設大學城的步伐。筆者建議當局盡快整合相關土地、更新土地用途以發展大學城,並以其為核心的新經濟發展區,配合北都其他科研創新園區,培育及培訓本地人才。

3個預留作大學城的地段裏,以洪水橋/厦村發展進程最成熟。洪水橋於去年已啟動收地並已基本完成,相信會較目前未啟動收地工作的牛潭尾,能更快提供土地發展大學城。而「基建先行」亦是推動大型項目發展的重點。3個地段中,港鐵洪水橋站預計於2030年建成。若在港鐵站附近建設大學城,將可充分利用地段周邊交通配套,便利學生及市民,有條件締造完整生活圈。相反牛潭尾站屬北環線主線一部分,預計2034年才竣工;新界北發展區基建配套,目前則仍未有竣工日期。考慮到整體發展時機、土地準備情况、交通配套等,洪水橋是3個選址中最有優勢發展大學城的地方,實有必要加快整合土地,擴大洪水橋的大學城用地,以配合專上教育發展。

融合「學研產居」概念 重新規劃教育用地

要以大學城作為北都的核心並擔當推動作用,土地面積、具連貫性是當中關鍵。按政府目前規劃,大學城用地則分散3個地段,其中於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預留作教育用地的土地,只有約5公頃,面積之小實難以發展成具規模的大學城。筆者建議將洪水橋新發展區內原本劃為其他用途的土地,包括位於洪水橋南北面的部分用地,整合並改劃用作發展大學城,令大學城土地大增至24到48公頃。

筆者認為,政府考慮重新規劃教育用地時,應融合「學研產居」社群概念,包括引入與重點課程相關的企業和研究所、師生宿舍及人才公寓,及符合年輕人的商業配套等,令不同設施連同原有住宅、產業發揮最大協同效應。

具體而言,洪水橋站南面約24公頃土地,目前屬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及工業用途,適合發展集教學、科研、創業於一體的綜合大學城。至於北面約24公頃物流用地,地勢集中,鄰近港深西部鐵路與大規模工業用地。若將其轉型為教育用途,不僅可為本地工業升級注入高技術人才,並促進學界與業界深度融合,提升整體產業鏈競爭力。

北都將是引領香港轉型的旗艦項目,在瞬息萬變的環境裏,規劃北都時亦要更靈活創新、緊貼市場變化做合適調整,讓土地按實際情况和需要發展,以發揮最大效能。筆者期望政府能提早至今年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盡早規劃大學城整體佈局並推展項目,全力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吸引中外人才來港就學和開展學術研究,擦亮「留學香港」品牌。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國勳]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