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工人階級藝術家自學成才 夏碧泉「母版」首展 從城市到外星看藝術實踐

發佈於

【明報專訊】回顧香港藝術史,夏碧泉(1925-2009)無疑是一個特殊的名字。1925年生於新會、1958年來港,出身工人階級、未接受過正規藝術學院訓練,自學成才的他一直從事雕塑、攝影等多元藝術創作,終成為香港上世紀的重要藝術家,但其身為版畫創作者的一面卻鮮為人提及。Para Site藝術空間近日藉其百歲誕辰舉辦「重置陌像:夏碧泉的版畫實踐」展覽,首次公開展出其用以印製版畫的「母版」(motherboard)及相關拼貼版畫作品,讓公眾從版畫實踐的角度重新認識夏氏其人其作。

木麻等物製版 側寫半世紀前工業化

策展人黃湲婷提到上一次以夏碧泉版畫為核心的個展已遠至1994年,本次希望將大眾關注點由其收藏轉移到個人的版畫實踐。黃提到,夏碧泉畢生創作逾100塊母版,並以之印製逾3000幅拼貼版畫,既可視母版為其版畫實踐的核心,也可說是養活夏氏一家的工具。今次展出的母版最早創作於1974年,長居土瓜灣的夏氏常就地取材,故早期母版多以木材及現成物拼製,表面也屢見麻布袋、麻繩、葉片等材料,透過將工業化的碎片轉化為圖像,側寫了當時香港的都市化進程,也成為了香港文化現代性的體現。一反以往對「工具」的想像,黃湲婷稱一幅本次未展示、由香港大學收藏的母版上鑲嵌了面值與方向清晰可見的港幣,但移印後卻變得難以辨認,反映夏氏部分創作決定只為母版而做,而非只考量移印成品。是次以藝術品角度獨立展示母版,正是反問這些連結了夏碧泉不同藝術創作的印刷工具,是否也能是具有美學價值的作品。

於論文研夏氏版畫 策展人別有體會

如何從逾百塊母版中挑選展品?黃湲婷說,自己博士論文中有一章專門探討夏氏母版及版畫實踐,歷經6次重寫,展覽正是從中提煉而來。而策展與學術研究雖有本質上的不同,但兩者又彼此交融,「學術研究更注重文字與歷史語境的解釋,也要用文字形容那些質地,但是跟親身感受還是有分別」,從以文字描述到設計空間讓來者觀賞作品,是一重轉化。她提到寫論文時喜歡夏氏早期以不同線條描繪城市的母版《城市風光》(1977),但將母版放在展場後,卻覺比起相對拘謹或着重展現技術的早期母版,《飄然》(1991)、《無題》(約1990年代)等構圖簡單、內含形象跳脫「外星異物」等後期製作更具有特別的生命感,「甚至有一種喜樂在裏面」。

由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母版,不難見到早期作品較多出現調整的痕迹,乃至製作過程中垂直與水平構圖的轉換,後期則比較統一。是次展出的早期作品,有以精湛技藝將10多種材料組合而成的母版《神聖》(1975),也有表面甲骨文、繁體字與英文同時出現的《古往今來》(1983),皆反映夏碧泉受畢加索、馬蒂斯等西方藝術家的影響後,如何透過試驗不同符號的融合,轉化為自身現代主義視覺語言。

同場也展出了部分移印自母版的拼貼版畫,如母版《翱翔》(1995)便與《翱翔(紅)》(1995)、《翱翔(黃)》(1995)兩幅拼貼版畫一同展示,這些作品既是母版的「後裔」,也展現了藝術家在顏色運用上的實驗,也見他對質地和視覺語言的敏感。留意到母版與想像中不同,似被塗上各種顏色,黃湲婷稱或許是一次次移印殘留在版上的顏色。

部分母版展示背面銷售紀錄

為了展示夏碧泉於檔案保存和藝術實踐的關係,團隊特別為此設計了一套展示系統,讓來者從不同角度欣賞母版的正反兩面——部分母版背後有着版畫銷售紀錄,買家來自全球各地,乃至印刷雙年展,可以視作檔案保存的早期形態,同時也側映當時藝術市場生態。母版之外,展場內4幅小型水粉畫,部分與夏氏母版圖像相似,也被稱為母版的「平行生命」,或為製作之前所畫的草稿,也提供了理解其創作思維的另一視角。

靜物以外,本次策展團隊也和印尼日惹研究團隊Hyphen—、英國出版社Afterall、本地藝術家洪忠傑等單位合作,舉辦座談與工作坊等公共項目。黃湲婷提到雖然各單位研究對象不盡相同,但同樣以「憶記他者」為主題,希望能從夏碧泉的作品出發,探索在生者如何面對已逝者的藝術遺產,也嘗試從前人的藝術實踐和相關研究回觀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

「重置陌像」或指以夏碧泉不曾面世的母版賦予其創作後續生命,但也可能指向我們如何透過這些符號重新反思當下,乃至這城這地的歷史。黃湲婷提到不少人看展覽總會問「呢件作品點解?」但她認為藝術的意義不盡在解釋,反而可視作一個觀察的練習,讓意義在觀察中自然產生。

重置陌像:夏碧泉的版畫實踐

日期:即日至8月10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7:00 (周三至日)

地點:鰂魚涌英皇道677號 榮華工業大廈22樓 Para Site藝術空間

詳情:bit.ly/4jNfP9Y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孫志超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藝述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