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羅健熙:「港味」何在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一個多星期前是「五一黃金周」。不知何時開始,每逢長假期間,媒體都會每兩三個小時就報道截至當刻的本港出入境人次數字。每當看到這些數字,心中總泛起矛盾——如果入境旅客比出境多,會擔心香港人流過盛、景點擠迫;反之,倘出境多於入境,則又為本地零售、餐飲、旅遊業感到擔憂。

這種糾結的心情,以往實在不多見。今年黃金周的新聞焦點,落在萬宜水庫東壩的交通安排,以及有旅客在麥當勞過夜或露營等「窮遊」、「豪遊」模式的熱議。

吸納來港旅遊 應以過夜客優先

在討論黃金周現象之前,我想先說說非內地旅客。過去一年,來自不同地區的旅客有明顯增長。2024年全年來自短途地區市場(不包括內地及澳門)的旅客人次,比2023年增長53.4%;長途地區市場增長50.9%;新市場(印度、海灣地區等)增長76.2%。整體來說,非內地市場於2024年共貢獻約1046萬旅客人次,比2023年上升了44%。雖然增長強勁,但由於基數較低,他們佔整體來港旅客人次比例仍僅由2023年21.3%升至2024年23.5%。

可以想像,旅發局確實在海外市場下了一些工夫,早前透露曾邀請來港的KOL(網紅)或許亦起到一定效果。

我一直建議香港吸納旅客應以過夜旅客優先,背後原因其實十分簡單直接——就是過夜旅客在港消費會較高,亦可以帶動旅遊及相關行業。根據統計處數字,2024年過夜旅客人均消費為5490元,不過夜旅客則是1235元,兩者差距達3倍多。而據旅發局統計資料,內地旅客過夜比例約43%,非內地旅客的比例則為68%。

除了比例,非過夜旅客的消費趨勢也值得我們留意。內地不過夜旅客人均消費由2013至2015年高峰的2700元,回落至疫情前(2019年)的2200元水平;疫情過後的2023年大幅減至1383元,2024年再跌至1286元,比2019年大跌逾四成。

其實這些情况早已有人論及:港元強勢,匯率相對較高;全球消費降級;內地旅客由「爆買」轉變為「打卡」旅遊;新增「自由行」城市已非最富庶城市等,都有密切關係。從前透過自由行帶動香港旅遊業的模式已不再適用,「逼爆萬宜水庫」這類情况則是新旅遊模式下的現象。

議員們也爭相提出「創新」建議,例如在郊野公園入口設捐款箱、用高爾夫球車接載旅客到東壩、在白腊建碼頭、容許旅遊巴一團團送旅客到東壩等。每項建議都令人吃驚。

香港人自小學會去郊遊要做好準備,要思考交通接駁與突發狀况。這種自我調節,正是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尊重,也令郊外環境不受過量人類活動干擾。我們往外地旅遊,如要到偏遠地區,也會先評估交通條件,而不會在失算時投訴當地交通不足吧?

然而,政府、建制派議員的建議和做法,都是以遷就旅客出發,研究如何把更多人塞進那已經飽和的郊外環境,實在難以理解。之前有內地人來港看跨年煙花趕不及過關的事件,也十分類似。

我身邊的朋友都不明白:活動時間、交通工具服務班次、關口關閘時間等,都早已經清清楚楚;大型節慶活動必定人多,也是世界通行的常識,旅客趕不及過關怎麼好像變了香港的責任?這些都是我無法解答的了。

最近關於旅遊業的討論,還有財政預算案建議增加機場離境稅和徵收車輛邊境建設費。我們對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也建議新增邊境建設費,但徵收對象是陸路入境的人而不是車;收取費用後亦同時派發等額消費券鼓勵在港消費。我相信此做法,比政府的徵稅方向更具策略性。綜觀世界各地,意大利威尼斯有入城費,日本有國際觀光旅客稅,西班牙巴塞隆拿、英國曼徹斯特等城市亦有不同金額的觀光稅項。這些稅款按其特定情况,有些是針對非過夜旅客,有些是經酒店訂房時一併收取,也有「全部通殺」的。

旅遊推廣着力點 應有明確取捨

特區政府由今年1月1日起重新徵收3%酒店房租稅,機場稅亦將由120元調升至200元。我真的不明白,為何向過夜旅客收取更多費用的同時,繼續堅持不向非過夜旅客收費?非過夜旅客人均消費較低,但相應的社會成本不比過夜旅客為少,郊外環境受壓、景點擠塞或在麥當勞過夜等均是例子,亦可能因為遊客太多而影響較高消費旅客的旅遊體驗。我同意,不論消費高低的旅客來港都應該歡迎和尊重,不用刻意排除;惟推廣上要在哪裏着力、政府政策要回應哪些旅客訴求,也應有明確取捨,不能有求必應。

現屆政府常常把「識變、應變、求變」掛在口邊,但在旅遊業而言,20年來都好像沒有什麼轉變,至今仍然想着怎樣再開放更多「自由行」或「一簽多行」城市,或是跟着「小紅書」的熱潮去遷就配合。到底香港吸引人的特色是什麼、在哪裏?立法會的日本外訪報告說不少日本人認為香港失去「港味」;該報告的建議竟是在廟街、彌敦道劃出特定區域,重設霓虹招牌風景?這種假古董式的包裝建議,實在令人失語。

任何旅遊城市的吸引力,都必定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不會是「跟風」趕潮流;任何有自信的城市,都不會一味迎合旅客要求,而是有自己個性和作風。這些才是比什麼霓虹燈更重要的「港味」所在。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