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孫興杰:中美經貿談判與世界棋局

發佈於

【明報文章】經兩天長時間談判,中美經貿談判團隊在瑞士日內瓦取得「實質性進展」。5月12日發布的聯合聲明超出外界預期,其最大成果在於結束(至少暫停)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的關稅大戰,雙方都保留10%加徵和反制的關稅。

這次談判帶來的衝擊,不亞於當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包括美國盟國在內的國家還在努力與美國談判之際,中美似乎一夜之間翻過持續一個月的關稅大戰,「越頂外交」再次出現。中美經貿談判帶來的影響遠不局限於貿易和經濟領域,而是撬動世界棋局的關鍵一步。

兩國磋商將進理性務實軌道

今次談判是美國4月2日對華發動關稅突襲戰失敗的結果。經一個月戰略博弈,中美在4月末基本釋出要開展接觸和磋商的信息。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聲稱,中國是唯一對美國對等加徵關稅的國家,同時認為中美分歧沒有想像那麼大。看起來,特朗普對華關稅戰更像「鬧劇」,不可避免要回歸正常博弈軌道。但關稅戰絕不是「誤會」。中美經貿談判及其取得的成果,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於兩周多時間內,展現出「主力會戰」般的戰略意志和鬥爭藝術,使特朗普用關稅大棒快速壓服中國的計劃破產。

經此一戰,中美經貿磋商將進入理性務實軌道。特朗普極限施壓、反覆無常的手段已不適用;即便再出爾反爾,也無人在意他的表演了。

4月2日特朗普對全球發動關稅大戰,除了10%基礎關稅,還有差別化的「對等關稅」,這無異於對國際市場投下關稅核彈。「對等關稅」既是特朗普為10%基礎關稅打掩護,也是敲詐勒索貿易伙伴的工具。更有甚者,美國警告世界不要採取報復措施,欺凌世界的嘴臉展現淋漓。不少中小國家公開表態不會反制美國,並主動大幅降低關稅,換取美國在「對等關稅」的減讓。美國的訛詐是史無前例的,就連清醒的交易者、美國財長貝森特也對特朗普之招數頗為讚賞。深諳交易之道的貝森特知道,不確定性有可能是大籌碼。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家,也是世界140多國的主要貿易伙伴。若特朗普用一紙行政令和幾個網絡帖文就能重塑國際經貿規則,那全球化真要倒退了。中國採取了斷然的對等反制措施,不到一星期,中美各自將關稅加到125%和145%。貝森特坦言,如此高關稅相當於貿易禁運。

稅率較量之外的中美戰略運籌競爭

從4月2日開始,中美之間「會戰」就開始了,最直觀的還是雙方資本市場。股市是信心的晴雨表。清明假期後,中國股市第一天復市(4月7日)出現暴跌,但隨後反彈,並且保持長紅行情,這背後當然是中國政府一系列運籌和操作。反觀美國,股市接連暴跌,尤其是「股債匯三殺」,美債跌出了2001年恐怖襲擊後的最大單周跌幅。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每當美股出現逾4%跌幅,他都會出來安撫;第二任期內,這個規律依然有效。關稅生效後不久,美國便對中國以外的多個國家給予90天緩行,隨後豁免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美國試圖建立一個針對中國的關稅聯盟,同時嚴厲檢查轉口貿易,進一步推進「去中國化」的國際經貿規則。

中國作為唯一敢堅決反制美國加徵關稅的國家,已然成為此次美國關稅大戰的頭號對手。當然,從全球經濟體量和影響力來看,也只有中國能夠上關稅戰談判桌。因此,中美關稅戰不僅涉及雙邊利益博弈,更關係到國際經貿體系演變。在關稅稅率的數字較量之外,是中美戰略運籌的競爭。

美國選擇了十幾個優先國家開展談判,包括日本、印度、歐盟、韓國等,倘美國在90天內與中國以外的其他貿易伙伴完成經貿談判,那就可能推進「沒有中國的全球化」進程。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採取包括對入境消費的一系列優惠措施,同時與日韓、東盟及歐盟的經貿關係不斷升級,尤其是中歐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相互開放,引人關注。值得一提的是,中美日內瓦談判之前,各自都釋放有力信息——美國與英國達成貿易協議;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而這是妨礙中歐投資協定的一個因素。另外,歐盟實施了對美國的反制關稅。也就是說,中美日內瓦談判其實有諸多不在場的參與者。

中美相互離不開對方

美國將中國視為頭號競爭者,始自特朗普第一個任期。2018年特朗普發動對華貿易戰,後來成為主要針對中國的關稅和貿易戰。經過漫長而艱苦談判,2020年1月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不幸的是新冠疫情襲來,全球供應鏈、產業鏈遇到巨大衝擊,特朗普也在2020年輸掉大選。隨後拜登政府推出新的經濟戰略,即「小院高牆」,在維持對華關稅的同時,着力於科技產業打壓。因此,中美在特朗普第一任期達成的貿易協議沒得到有效執行。經今年4月關稅戰之後,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協議,或許有可能作為新的談判基礎。

另外,在疫情期間,檢疫隔離其實給世界經濟做了極限測試。中美之間的相互依賴已深入日常生活,即便美國有優秀零售商,也無法在短時間內重建商業合作關係。日前美國零售巨頭高層管理人員警告,短短幾周內超市貨架可能會空空如也。「中國製造」已成為美國人日常購物習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貝森特寄希望美國零售商庫存能夠為尋找替代供應商提供時間,惟疫情給中美的測試表明,中美相互離不開對方,世界承受不了中國生產商停工,而中國經濟依然需要外貿這一強勁發動機。美國的消費和中國的生產構成完整資本循環,中美之間的相互依賴不僅是商品相互依賴,更是過程相互依賴。

今次中美聯合聲明裏,開篇便有兩個「認識到」,即「認識到雙邊經貿關係對兩國和全球經濟的重要性」、「認識到可持續的、長期的、互利的雙邊經貿關係的重要性」。這不僅是一個月關稅戰的總結,也是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雙方共同的戰略認知。這一戰略認知的形成,也是中美關稅談判能夠舉行且取得超預期成果的根本原因。

國際政經體系深度調整的歷史時刻

值得關注的是,中美日內瓦關稅談判只是結束或暫停美國自4月2日以來的關稅戰。特朗普今年上任以來,因芬太尼問題對中國加徵20%關稅,疊加拜登政府時期近20%的關稅,美國對華仍維持了50%左右關稅。當然,雙方確認要建立機制,繼續就經貿關係協商。不過,無論如何,特朗普4月2日發動的關稅戰,在中國面前失敗了;而正在或準備與美國磋商的國家,顯然在日內瓦被貝森特、格里爾「越頂」了,如同1971年基辛格訪問北京後宣布尼克遜總統將訪華一樣。美國試圖建立針對中國之關稅陣營的計劃,已不可行。對世界來說,相比反覆無常的特朗普政府,中國市場的確定性是可靠之選。

巧合的是,於中美經貿談判前後,俄烏談判也提上日程;同時中東地區多個議題的談判亦在推進。歐洲、中東、亞太同時進入戰略談判時刻,也許這不是巧合,而是國際政治經濟體系深度調整的歷史時刻。

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孫興杰]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