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共用路權或爭路? 政府:無軌調動靈活

【明報專訊】洪水橋/厦村智慧綠色集運系統主要採路面模式,大部分路段行走專用道路,但主要及繁忙路段交界處則採分層分隔,如改為高架段,與其他路面交通分隔,然而部分路段仍與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共用路口。有立法會議員關注若新系統需共用路權,或延續現時輕鐵與其他車輛爭路問題。土拓署強調路面模式無需實體軌道和架空電纜,可靈活調整路線和班次,亦可減低對附近環境影響,節省建造時間和成本;共用路口將配備實時交通燈號調節系統,按實際車流分配綠燈時間。
燈號按車流調節 車站採低地台
署方未提運輸系統將採用什麼技術,僅稱車站採用低地台設計及車外收費系統,系統有多個閘門同時上落客,車站亦設上蓋。據模擬圖,系統外型較似ART(智軌),其為電動無軌捷運,透過車底傳感器識別虛擬軌道行走,株洲、蘇州等多個內地城市有應用,每卡可載約百人。
張欣宇:倘爭路 巴士效益或更佳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對現時系統有專用道路,但又需共用路口有保留。他說專道雖可確保系統大部分時間行車暢順,但其他公交可用路面會收窄,或易塞車,共用路口需等候讓路,亦降低效率。他擔心若系統無獨立路權,增設巴士線或更具成本效益。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認同要保障其他公交有足夠路面空間,倡將來新發展區馬路加寬。
至於系統技術方案及載客量要求,張欣宇稱可參考服務約50萬人的輕鐵,單向每小時最高客量5000人。劉國勳稱,據其了解當局未敲定技術方案,而不論ART或巴士模式的快速公交系統(BRT),每卡大致可載60至80人。劉估計新系統沿線不少住宅區實際上較近屯馬線洪水橋站,新系統在區內或僅輔助角色,載客量要求可視乎附近物流業發展程度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