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稱昔本地學者佔多數不健康 張翔:逢吸才良機 囑港保持開放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介入頂尖大學校政及削減資助,屢傳出知名學者離美他投。不時到美招攬人才的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表示,美方舉動對香港而言是機會,「現在實際上對香港是一個好的時間、好的窗口去吸納海外人才」。他同時說「香港有些地方太保守了,因為希望保障自身利益、不想外人來」,昔日本地學者大學教員可能佔八成並不健康,提醒香港應堅持開放、多元化及國際化,否則與內地城市無分別。
明報記者 鄧佾文 林勵
指美政策惹學者不快 有離國他投
去年及今年先後到訪哥倫比亞及哈佛的張翔接受本報訪問時說,不少美國學者都對特朗普政策不快,資助被削也損士氣,形容美國政府對美國高等教育造成長遠破壞。他表示,有學者本來要去美國,因近期變化改變主意,也有內地學生收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或英國劍橋大學取錄,最終改到港大。
張翔形容目前對香港是機會,並舉例法國嘗試吸納美國科研人才,法國薪金或是美國的一半,「但他們都勇敢地去抄底(吸納人才),我們香港工資還是十分有競爭力」。他提醒,美國在科研及人才儲備仍相當強,「不是說流失了100個頂尖學者,它是上千上萬的」。
稱與哈佛劍橋分別在學術氛圍
2018年上任的張翔一直力爭港大看齊英美頂級大學,港大排名現維持世界前20名。他說招聘多名學者後教研水平提升,形容目前哈佛、劍橋等與港大主要分別在於學術氛圍,也不是錢能買到,「當有頂尖學者匯集,會形成文化及刺激學術氛圍,如到辦公室聊聊、喝個咖啡」。
內地及新加坡大學同時競爭延攬學者,例如曾被指隱瞞參與中國千人計劃而囚禁的納米科學家、哈佛大學前化學系講座教授利伯(Charles Lieber),近日獲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聘任。張說對方本身有意來港,傳媒報道後多了很多大學競爭,「(清華)他們給的條件可能比我們好,開的工資我問過,應該比我們高一些」。他慨嘆,「(港大是)清華(每年)budget一半,新加坡國立大學比我們高一倍」,此外,香港住屋及小孩入學等都是挑戰。
港大教員比例 本地續減內地續增
教資會統計顯示,港大本地教員比例持續減少,內地教職員佔更多,本地的由2017/18學年佔38.7%跌至本學年25.5%;同期內地教員比例由21.6%增至38.8%(見表)。
張翔形容這是自然的過程,籲外界不應介意,說本港大學20年前本地教授可能佔八成的情况並不健康,「世界性的大學,學者必須來自五湖四海」。他舉例說,哈佛大學位處美國波士頓,「他的教授,是否百分之五十是波士頓人?百分之十、可能百分之五就不錯了。」
張翔又說,外來及本地人才之間共存要面對,「例如local(本地)學者說他(外地學者)來了,會不會overshadow me(蓋過我風頭)?為什麼他工資比我高4000塊錢?」他指吸引人才自然要好待遇,強調香港要保持開放,營造寬鬆環境吸引人才,而當人才來港,香港在全球更有競爭力、吸引投資,「人才來了,機會就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