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倡從長者角度研發 中大:樂齡科技可採AI

【明報專訊】政府預計2046年本港65歲及以上長者比例將升至36%,本港將迎來「銀髮海嘯」,樂齡科技逐漸受關注。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休教授胡令芳指出,樂齡科技可改善長者生活質素,但大多產品從長者服務提供者出發,以協助照顧長者,冀有更多產品從使用的長者角度出發,並指樂齡科技應重視預防和健康管理,且「並非下下都要研發新物件」,可利用現有技術設計適合長者的產品,如便捷的遠程通訊工具、人工智能(AI)聊天機器人等。
稱有產品複雜 長者難上手
胡令芳研究老人學40年,她將於本月26至27日舉行的「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上,共同探討老年醫學與長壽科技的發展。她說現時樂齡科技是從醫院、老人院、照顧者等服務提供者角度設計,如防止長者跌傷或發生意外後通知服務提供者,常忽視長者需求,舉例稱有商家在樂齡科技展的遊戲產品,「指玩遊戲可以令你的腦袋醒目點,但問題是要好醒目先玩到這些遊戲」,亦有部分產品設計複雜,長者難上手。
胡令芳認為,運用現有技術開發適合長者的產品或功能,便可改善長者生活質素。她舉例稱「人如何退化都好,都識撳掣」,認為可開發一款遠程通訊工具,「撳下就可以WhatsApp同屋企人傾偈,還可以接駁電視視訊」。部分樂齡科技亦會運用AI技術,胡令芳認為AI聊天機器人可起陪伴作用,尤其能幫助獨居長者,她強調形式非常重要,「一個公仔形的chat robot(聊天機器人)就比一個盒更有用」。
以簡單方式助長者管理健康
對於數碼鴻溝,胡令芳稱,樂齡科技應以簡單清晰的方式,協助長者做好預防和健康管理,「知道你一路老,(身體)有什麼問題,然後你可以做什麼」,舉例稱有流動應用程式已加入健康評估功能。
另外,胡令芳指出「我們(香港人)雖然是全世界最長命,但我們的健康不是好妥」,意味愈來愈多人需靠人照顧,導致安老院舍輪候隊伍愈來愈長,公營醫療系統負擔亦不斷加劇。胡強調,現時公營醫療系統面臨人手短缺等問題,針對長者的個人化照顧有所欠缺,舉例稱醫護可能禁止部分病人下牀,導致長者出院後肌肉退化,「有些老人家會講『我死都不入醫院』」,強調老人科服務應兼顧臨牀治療和個人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