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兒言自得:除三害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最近,醫療行業好像成了社會輿論的眾矢之的,先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醫療事故,每隔一段時間便成為報章及電子媒介頭條;跟着是政府增加急症室收費,雖然輿論大多支持,但亦引來持不同意見人士的反對聲音;最近又有消費者委員會報告,批評香港私家醫院收費不透明;更有議員在立法會質詢,為何在同一私院,醫生及醫療用品收費在不同等級的病房有巨額差距?一波又一波有關醫療負面報道,確實令同業擔心會不會損害醫生形象。

多年來,醫生一直享有很高社會地位,備受各界尊崇。港英殖民統治時,由政府任命的行政立法局議員,其中例必有醫生當此重任。除此之外,許多需公信力的公職,都由醫生出任。我初出道時,醫生甚至享有一般市民沒有的特權,例如駕駛時犯了交通規例,也可以獲得警察叔叔從輕發落。一般市民對醫生也敬重有加,認為醫生都是「仁心仁術,大愛無疆」,本着「醫者父母心」的仁醫 ,甚至是「贈醫施藥,懸壺濟世」的慈善家。

醫生得以享受崇高社會地位,主要是因為社會人士對醫生的信任。若失去這信任,醫生形象及社會地位肯定會受到動搖。著名哈佛醫學教授、曾任《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編的Arnold Relman(1923至2014年),40多年前已警告美國醫生,說他們已漸漸失去病人的信任。他把這現象歸咎於美國醫療服務太商業化,以及醫生太注重金錢利益回報,以致病人覺得醫生看病的動機只是為了錢而不是病人福祉。

社會對醫生信任度下降,是一個複雜問題,涉及醫療體系、文化變遷、大眾傳播影響,以至互聯網帶來的醫療資訊氾濫等種種因素。但無論如何,病人因覺得有些醫生太「向錢看」而失去信心,卻是不爭事實。以內地為例,自1985年醫療改革以來,醫療機構愈來愈依賴市場收益,醫護工作者為了增加收入,「以藥養醫」,紅包、藥物回扣,以及過度醫療(即醫生給病人作不必要檢查及治療)成了風氣,病人怎不以為醫生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創收逐利」,對醫生的信任怎能不低落?醫患關係怎能不惡劣?內地近年大力推行醫療改革,取締醫療界追求收益的陋習,希望情况會有改善。

看病時間短促 視病人如無物

醫生態度不佳及與病人溝通不足,也是令病人對醫生不滿、失去信心的原因。多年觀察,發覺醫生態度是常見的病人投訴原因。醫生不一定要兇神惡煞,或肆意謾罵,才是態度欠佳;許多時是有意無意之間冒犯了病人而不自知。其中包括看病時間短促,解釋不足,態度敷衍;醫生只注視電腦,正眼也不看病人,視病人如無物;言語冒犯或輕佻,令病人不安等。

此外,頻繁醫療事故,或不斷有醫生專業失當的報道,會令病人覺得找醫生看病缺乏安全保障,不但病看不好,甚至可能因醫生出錯而害苦了身體,甚至枉死。他們有這個疑慮,又怎能信任醫生?

在眾多導致醫生形象低落的原因,「創收逐利」、「態度欠佳」、「醫療失當」都是我們當醫生可以控制的。若大家竭力同心除此「三害」,或可挽回社會對我們的信任。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