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林瑞琪:教宗良十四世與現代世界互動初探

【明報文章】教宗良十四世上任至今僅一個星期多,關於他對教會以至對世界的未來取態,我們所知不多。然而,就着教宗良十四世自己所選取的名號,以及一再表揚前任教宗方濟各來看,良十四世的未來施政,非常可能是遵從兩位已故教宗的進路而前行。
教宗對現代世界危機的關注
本人在今個月9日教宗良十四世剛剛當選後數小時內,接受本港廣播電台訪問時清楚說明,新教宗選用「良十四世」為名號,顯然是衝着美國的領導人而來——意思很清楚,就是要挑戰美國過去數月以來的霸權行為。
教宗取名「良十四世」,表明他會追隨前教宗良十三世的思想。良十三世自1878至1903年擔任教宗,長達25年之久,對教會及世界的貢獻十分豐富;其對世界影響最深的,莫過於他在1891年發布的《新事》通諭(Rerum Novarum)。這份通諭立意指出,19世紀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興起,傳統農村社會的人際關係及生產模式受到嚴重衝擊;資本主義者假藉「自由主義」之名唯利是圖,工業社會又對人性造成嚴重扭曲,引起社會上種種不安。良十三世指出,這唯利是圖的極端資本主義,必須由教會所支持的勞工運動來制衡。
於《新事》通諭中,教宗提出了政府的新角色。通諭並不將政府視為資本家的幫兇,而是要求政府承擔中介者角色,平衡勞工與資本階層之間的利益。在此,亦強調教會作為社會良心,有責任向人類說明解決社會問題的基本立場及原則。
眼見目前全球最富有的國家美國,其政府竟然自己帶頭欺壓職工階層,並對貧困國家大加關稅,更大幅削減對本國以至國際上貧苦大眾的生活補助,教宗良十四世顯然是想借助良十三世在《新事》通諭中的完整論述,給資本主義大國領導人一個適時的當頭棒喝。
《新事》通諭 仍值得參考
《新事》通諭發表之後,自1931年當時教宗庇護十一世發表《四十年》通諭,以重新推介《新事》通諭頒布40周年紀念以來,直到1991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表《百年》通諭,歷代教宗每隔10年都有文獻推介及探討《新事》通諭對當時世界的啟發。
無疑,《新事》通諭也預視並分析了20多年後才出現的蘇俄共產主義勞工運動。良十三世並不否定共產主義革命者可能是始發於善意,但預期他們所用的方法,包括訴諸階級鬥爭及強行取締個人的私有產權,將以失敗收場。
我們必須正視的是:1991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百年》通諭中,承接《新事》通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提出日後傳世的名句——「1990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的瓦解,絕對不能被視為資本主義的勝利。」他提醒世人,如果忽略上述這一點,將會對人類帶來不可估計的創傷。可惜,當時歐美國家都沉醉於眼前的得意歡呼之中,無視教宗苦口婆心的勸告,於是竟然在短短10多年間,在1998及2008年觸發兩次嚴重環球金融危機。由此可見,良十四世有意借助教宗良十三世的卓見,對當前極端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提出適時批判。
教宗良十四世對中國的關懷由來已久
教宗良十四世對中梵關係的進展,既秉承教廷歷來政策的義務,亦有他個人經驗的特別幅度。教廷自20世紀70年代起,已期望能夠盡早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此事可證於自1971年以後,教廷再沒有委派任何宗座大使前赴台北,而往往僅任命一名領蒙席銜的宗座代辦去負責對台的外交工作。這是很明顯的,教廷50年來一直為中梵建交做準備。
另一方面,教宗良十四世本人也直接參與推進中梵關係的工作。前任教宗方濟各於2018年9月與中國政府就主教任命安排達成臨時協議以來,每兩年需要續約一次。每次續約,雙方都會細心審視協議在實踐過程中的正反影響。2024年10月,中梵雙方既能夠順利續約(延長4年),良十四世當時作為教廷主教部部長,定會全面審察相關協議並予以全面認同。
相對多位前任教宗,良十四世很可能存有獨特的中國情懷。讀者應注意,雖然目前未有任何教廷或奧斯定會的文獻可作參考,但良十四世在早年很可能曾以個人身分到訪過中國。
良十四世所屬的奧斯定會,在港沒有會院,不過在中國大陸,同屬聖奧斯定傳統的「重整奧斯定會」(Order of Augustinian Recollects)卻於20世紀初期受教廷委託,負責中國河南省商丘地區的傳教工作。該地於1946年由教廷提升為商丘教區,隨後中國籍會士不斷增加,並接手教區的領導工作。本人於1998年前後,專誠前赴該教區,並拜訪在當地社區及教區深受敬重的史景賢主教,他本身亦是重整奧斯定會的中國籍會士。
良十四世既曾擔任奧斯定會總會長達12年之久,理應一如各大修會的總會長,於任期內盡量訪問全球每一個相關教區。因此,我們不應排除他可能在任內到訪河南商丘,以了解該教區在教務上的發展,並發掘總院方面能夠向他們提供協助的地方。良十四世如果曾經到訪中國,應算是歷代教宗的創舉;他對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及樸實民風,亦肯定深有印象。
教宗對天主教會未來發展的影響
良十四世長期生活於南美洲秘魯的貧困地區,使他對受苦大眾的困境深懷同情。未來歲月中可以預見,良十四世會對生活上困難而無法守好教會規律的勞苦大眾,會給予更大通融。不少國家存在婦女遭配偶單方面離棄的大量個案,很顯然,教宗良十四世會承襲效法方濟各的取態,給予受苦者參與教會活動及領受聖事的權利,並呼籲教會和社會多為她們的家庭提供生活上的支持。
良十四世性格謙卑而低調,所以對於教會教律上的規定,會傾向服從而多於改革。亦即是說,良十四世較多會維持一個保守立場,避免教會教律上有太大變動。惟他同時會強調實踐教律應以愛心為基礎,以改過遷善為主,避免高調以罰則來約束教會信眾行為。
在女性晉鐸這一問題上,可以預料良十四世不會於短期內有任何新舉措。就女性領受執事聖職方面,也許他會追隨前教宗方濟各的做法,將此一訴求定義為「可以討論的事項」,即容許在教會內公開討論,不過教廷也不會在短期內作出改變現狀的許可。但在聖職問題以外,讓婦女聲音更為得到整個普世天主教會的重視,相信仍是21世紀「方濟各-良十四世交響樂」的主調。
作者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中國宗教傳播學者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瑞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