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聞正聲:香港經濟表現穩中向好 擴朋友圈應對外圍挑戰

發佈於

【明報文章】特區政府剛公布今年首季經濟表現,本地生產總值與去年同期比較上升3.1%,其他經濟表現指標亦持續向好,反映香港經濟正穩步復蘇。面對當前國際不甚穩定的政經局面,香港作為細小而開放型的經濟體,能有如此表現實屬難得,既代表政府「拼經濟、搶人才」施政方向正確,亦顯示只要堅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定能闖出一片天。

首季經濟穩健擴張

金融市場有序復蘇

上周政府發表《2025年第一季經濟報告》,數據顯示香港經濟今年首季穩健擴張。對外貿易方面,受外部需求大致持續,及預期美國關稅在4月初大升令部分貨物提前付運所支持,今年首季香港整體貨物出口升8.4%;而受惠於訪港旅客增加和跨境運輸量增多,及跨境金融和集資活動顯著增加,本港服務出口與去年同期比較亦升6.6%。

至於私人消費,則繼續受到市民消費模式改變持續影響,私人消費開支按年錄輕微跌幅。第一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擴張3.1%,較上一季升幅有所加快。失業率、就業不足率則分別維持於3.2%和1.1%的低水平,意即接近全民就業。

在各行業中,金融業增長勢頭尤其良好。隨着外圍環境不利因素和不確定性略為減輕,加上內地經濟繼續穩步增長,香港金融市場近期表現非常不俗。以首次公開募股(IPO)為例,香港IPO市場持續回暖。根據港交所數據,今年首4個月有19家新上市公司,較去年同期的15家上升27%;同期IPO集資金額213億元,較去年同期79億元增170%。而截至4月底,排隊來港上市企業就已經逾130家。繼內地飲食業巨企蜜雪集團和滬上阿姨等先後在港上市,即將在港正式上市、為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的內企寧德時代,據悉公開發售部分錄得151倍超額認購,起始集資規模達300多億港元;若連同行使超額配售權,集資額可高達400多億港元,有機會成為今年全球最大規模IPO。

金融市場有序復蘇,可見早前的起起落落乃市場常態。香港既有中央支持,加上本身條件和優勢,國際金融中心的領先地位與實力獲不同國際機構充分肯定。今年3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總排名維持全球第三位,並在亞太區繼續居首,可見那些指香港是「金融中心遺址」的「唱衰」論根本站不住腳。

訪港旅客 全面回升

除了金融和股票市場,啟德體育園啟用,香港接連上演多項盛事及節慶活動,旅遊業亦持續暢旺。旅發局日前公布,今年4月初步訪港旅客達384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升13%。旅發局指出多個客源市場增長勢頭持續,台灣、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尼訪港旅客人次均較去年同期漲逾20%;澳洲訪港旅客更錄得逾30%顯著增長。累計今年1至4月,訪港旅客達1600萬人次,按年增一成。

訪港旅客量增加,證明政府大力推動「盛事經濟」和「無處不旅遊」的工作漸見成效。更重要的是,內地、短途及長途市場旅客按年都錄得雙位數增幅,反映香港真真正正做到「丁財兩旺」。

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全力應對外圍挑戰

美國向全球發動關稅戰,令國際貿易環境和平衡受到極大衝擊。雖然香港經濟表現非常不俗,加上關稅戰近日亦似有緩和,但特區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時刻留意外圍環境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和策略,更要繼續低頭密步,不斷擴大香港的國際朋友圈。

特首李家超剛完成任內第二次中東訪問,達成共59項合作備忘錄和協議;加上首度率領內地企業「出海」,充分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內聯外通優勢,做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今次中東之行的收穫無疑十分豐碩,相信特區政府未來在合適時間,定會再有類似出訪安排,既為香港、內地商界及專業服務搶找機遇,亦為香港帶來更多可觀及優質的境外投資,支持香港經濟持續發展。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聞正聲]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