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閻小駿:香港——在時代浪潮中續寫傳奇

【明報文章】歷史長河奔湧不息,香港——這顆歷經風浪淬煉的東方之珠——始終以昂然之姿矗立於時代潮頭。從殖民統治時期的滄桑磨礪,到回歸祖國後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這座城市從未停止在時代年輪中書寫傳奇。她的故事,既是全球化浪潮的生動縮影,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真實見證。在東西文明碰撞與交融中,香港以包容和堅韌,鑄就不可替代的功能定位與精神秉賦。這正是香港屹立於歷史潮頭的堅實根基。
回溯歷史,港英殖民統治時期的香港曾背負沉重枷鎖。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強行撕裂舊中國國門,香港淪為西方殖民者掠奪巨額財富的跳板。馬克思筆下「黑色貿易」的血淚,使這座城市早期的「繁榮」浸透着屈辱。但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這種被動捲入全球化的開端,卻意外地讓香港成為連接東西方世界的重要樞紐。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港行使主權。這不僅是五星紅旗升起的莊嚴時刻,更是一場文明的重塑。回歸後的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展現驚人生命力——法治傳統與自由市場得以延續,中華文化的根脈與國際化視野深度交融。
街頭巷尾,粵語與英語的對話從未停歇,茶餐廳煙火氣與金融大廈玻璃幕牆相映成趣。這座城市既保留着嶺南騎樓的古韻,又吸納全球前沿的創意,成為世界眼中獨一無二的「混血之城」。這種特質讓香港既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又是文明互鑑橋樑,於全球化進程中始終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世局動盪 香港能以柔韌身段解危
經濟的蓬勃脈動,是香港立足世界高地的根基。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與航運中心,香港以自由港的胸襟擁抱世界——跨國企業的區域總部在此林立,國際規則與內地機遇在此碰撞,催生出「超級聯繫人」獨特生態。
當全球經濟格局動盪,香港能以柔韌身段化解危機:面對貿易摩擦,她深化與東南亞、中東的新興紐帶;遭遇產業鏈重構,她轉身投入綠色金融與科技創新浪潮。這種應變之道既源於普通法體系下的制度彈性,更得益於背靠祖國的堅實後盾。粵港澳大灣區的藍圖,令香港的內聯外通專長與珠三角的製造動能無縫銜接,於區域協同中開闢更廣闊天地。
文化的融合力,賦予香港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高度。這裏是功夫電影的誕生地、粵語金曲的靈感源、巴塞爾藝術展的亞洲主場。西九文化區的現代藝術館與傳統戲棚並肩而立,街頭塗鴉與書法攤檔共享同一片天空。多元共生的文化氣質,孕育出影響幾代華人的符號資源——從李小龍的武者之魂到王家衛的都市寓言,香港始終以獨特敘事參與人類文明對話。而深植市井的「獅子山精神」,更成為社會韌性的靈魂:無論面對怎樣的時代考驗,港人總能以務實與團結,在危機中開出新路。
當全球地緣政治暗流湧動,香港以法治基石與專業服務築起「避風港」;當世界對華認知充滿雜音,香港以中西合璧的智慧搭建理解之橋。即便面對住房、養老等普遍困擾全球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經濟深層矛盾,這座城市依然在探索中前行——北都藍圖描繪安居願景,創新科技產業為青年提供逐夢舞台。這些努力,讓香港的繁榮真正扎根於人的全面發展。
香港的特殊價值
當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正經歷深刻調整,中美關係動態尤為關鍵。近期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達成重要共識,不僅緩解兩國貿易戰緊張態勢,也為全球市場注入穩定性。中美戰略博弈與突破,本質映照着中華民族謀勢佈局的深邃智慧。這份直面變局的底氣,既源自科技創新與制度開放的厚積薄發,更彰顯香港這個「超級轉換器」的特殊價值——她以獨特的國際化基因與制度優勢,在國家經略全球的棋局裏,悄然鋪就抵禦風浪的戰略縱深。
面對技術封鎖的陰雲籠罩全球,香港的國際一流科研網絡與知識產權體系,化作破局的關鍵鎖鑰。從河套深港科創合作區的實驗室群,到香港首個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HKGAI V1,這片土地既吸引全球頂尖智慧匯聚,又為內地企業架起對接國際研發力量和標準的橋樑,產生推動新質生產力向前邁進的可喜能量。
香港的不可替代性,還在於將國際通用的普通法合規體系,轉化為中國技術對接全球的戰略接口:既能把矽谷的尖端算法導入粵港澳大灣區智能製造體系,又能推動北斗導航等中國標準、借助香港仲裁機制拓展至東盟市場。這種「技術引進」與「標準輸出」的雙向通道,使香港成為全球創新鏈整合的關鍵推動力量。
同時,香港作為中西規則「銜接器」,亦持續為國家探索制度型開放提供先行樣本。從數據跨境流動的監管創新,到ESG(環境、社會和管治)標準的國際互認,這些在維港兩岸孕育的規則試驗,正逐步昇華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話語權。
當國際金融市場因美元波動出現動盪,香港作為重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發揮着穩定市場信心的關鍵作用。債券通、理財通等金融渠道聯通設計,既為跨境資金流動開闢更順暢路徑,也為應對外部政策變化提供靈活調節空間。本港金融專業服務更推動內地產業升級:新能源汽車企業借助綠色金融工具,發行獲國際認可的環保債券;科企則透過跨境合作突破技術發展瓶頸。這些實踐探索,正從不同層面築牢中國經濟應對風險的系統韌性。
香港的特殊使命
於變亂交織的國際格局,香港戰略能量的迸發,深植於一國兩制的制度沃土。外部勢力意圖扭曲香港角色,國家的全局擘畫則始終清晰——《港區國安法》在法治層面築牢國安底線,徹底扭轉「不設防」的歷史困境;完善選制,夯實「愛國者治港」,使這座城市擺脫紛擾,將法治優勢精準嵌入國家發展經緯;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協同,令本港金融、法律和科創資源,與珠三角製造生態產生「化學反應」。歷史正在見證,當香港的專業精神與國家意志深度融合,其能量早已超越地理局限,而成為撬動大國博弈的戰略槓桿。
回望來時路,香港的特殊使命愈發明晰:她既是抵禦風浪的「防波堤」,更是開拓新局的「瞭望塔」。面對中美競合的新常態,香港以百年淬煉的國際化底蘊,為國家戰略注入獨特動能,既用普通法體系的確定性對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無常,又以文化交融的包容性消解文明衝突對抗。維港的潮聲裏,東方智慧與西方規則在此激盪融合,奏響新時代「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戰略交響。
歷史的高處,從不是靜止的巔峰。從被迫開放的港口到自主創新的樞紐,從轉口貿易的驛站到文明對話平台,香港每次轉身都在詮釋「變與不變」的哲學:變的是與時俱進的發展策略,不變的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赤子之心;變的是產業形態迭代升級,不變的是中西交融開放基因。今天的維港兩岸,既有金融巨擘的資本博弈,也有初創團隊的激情碰撞;既有國際畫廊的藝術盛宴,也有街市攤販的市井溫情。這種多維度生命力,正是香港在時代變局裏續寫傳奇的動能源泉。
當世界仍在爭論文明衝突的命題,香港早已用百年實踐給出答案——真正的文明高地,從不是單一價值的獨白,而是多元共生的和鳴。這座城市以海納百川的胸襟證明:立足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根基,擁抱八面來風的人類文明精華,便能保持與時代潮流同頻共振,成就屹立於歷史高處的偉大都會。未來的香港必將繼續以這種包容、堅韌與創新基因,在民族復興與全球變革的交響中,奏響屬於自己的華彩樂章。
作者是港大中國制度研究中心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閻小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