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文輝:隨想二三事——新教宗的起步

發佈於

【明報文章】69歲的新任教宗良十四世(原名Robert Prevost)來自美國芝加哥,是一位具豐厚國際工作歷練的傳道人。他很大部分牧民生涯都在南美度過,自身有美國和秘魯雙重國籍,並於秘魯晉升主教。也因其有美國國籍,以致當選後引起一些猜疑:作為第一個當選教宗的美國人,他之後的施政會否受到外部干擾,成為外國爭相遙控的棋子?

歷史上外部勢力影響教皇選舉的先例

先從歷史上外部勢力影響教皇選舉說起。這在教會史上,案例比比皆是,而最昭彰的是存在久遠的王室「排除權」。「排除權」(ius exclusivae;也因其作用稱為「教宗否決權」)是歐洲幾個天主教君主國聲稱擁有的否決教宗候選人的權利。儘管從未得到天主教會正式承認,但法國、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的君主,在不同時期都宣稱擁有這項權利,並透過王室樞機主教(cardinale della corona)向選舉教宗的秘密會議(conclave)傳達旨意,宣示某名教宗候選人不適合當選。從17世紀到20世紀初,王室樞機主教頻繁在秘密會議期間代表其君主行使這特權。

因「排除權」之名直接干擾教宗選舉的,最後兩次發生於1878和1903年。前者由法國牽頭,反對初選投票領先的Cardinale Bilio參選(是次由後來的良十三世當選)。是年,法國已是第三共和,但仍追溯其帝國時期的特權。後者是奧地利國王Franz Joseph I,也是最後一個試圖行使「排除權」的君主。他主張剔除同樣初選投票領先的Cardinale Rampolla,惟最終被秘密會議拒絕。不過Rampolla最終也敗給後來的庇護十世(Pius X;原籍Regno Lombardo-Veneto,當年是奧地利在意大利北部的一個行省)。

為限制外國君主的干擾,1903年當選教宗的庇護十世於1904年1月20日頒布宗座憲章《對我們的承諾》(Commissum Nobis),敕令明確禁止這種做法——規定禁止樞機主教攜帶「排除權」物件,違者將被絕罰,以防止任何國家元首以任何藉口干預或干涉樞機主教會議。這項規定現已成為每名新任樞機主教的誓言,以及樞機會議規則的一部分。

1903年以來,沒有任何國家公開試圖行使這項權利。法國於1870年建立第三共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被廢除;西班牙成為共和國,最後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不過,這也不能完全避免某些國家領導人以其他方式干擾的意圖。

早前於梵蒂岡參加教宗方濟各葬禮期間,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羅馬法國大使館與4名即將出席秘密會議的法國樞機舉行會談。另外早些時侯,他也跟聖艾智德團體(Sant’Egidio)創始人里卡迪(Andrea Riccardi)共晉晚餐。聖艾智德是意大利甚具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以其對社會弱勢群體慈善工作及海外和平使命而聞名;其創始人在教會內外均有豐厚人脈(其在香港好像有個小分會),與各樞機選舉人稔熟。馬克龍此舉引起意大利各大主流媒體轟動,人們紛紛猜測他可能試圖仿效以往做法,影響下一任教宗的選擇。

但畢竟今天的互聯網社會,容不下能夠引起無限遐思的動靜。規矩已定,教廷是絕不會再容忍外圍的干預。

體制內外的例外

有規矩當然會有例外。1978年,波蘭人Karol Wojtyła當選第264任教宗,取名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是455年來首位非意大利人的教宗。是時波蘭全國掀起反政府的群眾運動,一般評論都相信外來因素對該次選舉有一定影響,其中美國通過媒體的影響力功不可沒。日後這位天主教領導人助力將波蘭社會主義政權送上終結之路,也影響了蘇聯之後的崩潰。惟值得注意的是,這裏沒有直接干預,只是低調的意願,支持一名反蘇的東方斯拉夫人。

這裏順帶提一下:美國當時在列根政府治下,其對若望保祿二世的明確反共立場甚感欣喜,這也促使美國與梵蒂岡—— 一個最強的超級大國與另一個全世界最小國家——於1984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情局時任局長William Casey曾多次前往羅馬與教宗會面,並向他簡報共產主義世界勢態。一份解密的中情局報告,詳細記錄了1986年1月美國情報代表向羅馬教廷官員就列根的戰略防禦計劃(一個備受爭議的導彈防禦系統,媒體稱作「星球大戰」)所做的機密簡報,突顯了列根政府看重羅馬教廷在世界事務中配合美國的重要。此外,中情局也利用天主教網絡向波蘭團結工會輸送資金。

美國傳統保守派與教廷的角力

2018年8月25日,前駐美宗座大使維加諾(Carlo Maria Viganò)發表了一封長達11頁的信,指摘教宗方濟各和其他高級教會官員隱瞞對麥卡里克樞機(Cardinal Theodore McCarrick;2001至2006年任華盛頓總主教)性行為不端的指控。維加諾表示,前教宗本篤十六世生前針對麥卡里克的指控對後者施以懲罰,但方濟各沒認真執行,且任命麥卡里克為重要顧問,因此維加諾呼籲方濟各辭職。

維加諾是一名意大利傳統保守大主教和陰謀論者,曾於2011至2016年擔任駐美宗座大使。該次事件是極不尋常的內部爭議,矛頭直指教宗,其嚴重性可導致分裂(其後此公也因分裂罪被絕罰)。這事件直接導致法國《十字報》常駐梵蒂岡通訊員Nicolas Seneze於2019年出版《美國如何更換教宗》(Comment l’Amérique veut changer de pape)一書。此書是他長期調查的結果,講述從特朗普第一屆政府開始,美國傳統保守壓力團體不滿方濟各對美國新自由資本主義的批判、對死刑的譴責、對同性戀的容忍開放,結論是密謀如何推翻他們認為太開放、太「不尊祖訓」的教宗,並為「後方濟各」時代做好準備。維加諾長11頁的信,大部分就是闡述同性戀的遺害,以及對方濟各的強力譴責。

很難證實這些壓力團體有沒有官方的間接參與,且單就性侵事件而言,很多原始文案均難以取得,加上當事人麥卡里克樞機已於今年4月離世。最後只能補充一點:麥卡里克曾多次往返中國,與愛國教會及2018年之前未被教宗承認的主教有良好交往。

對新教宗的願景

新教宗取名良十四世,有可能的是,他嘗試將自己與前教宗良十三世聯繫起來,後者從1878到1903年在位。筆者認為,良十三世最有指導性的書信,是1891年5月15日發表的通諭《新事物》(Rerum Novarum)。《新事物》探討了勞動與資本、政府與公民之間關係及相互的權利和責任,譴責當時佔主導地位的兩極思想流派——階級鬥爭社會主義與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同時提出一種人道、合理的替代方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多數工人階級所遭受的不公正苦難和不幸。通諭支持勞工組織工會的權利,拒絕放任的資本主義擴張,並宣稱國家的角色是透過保護人民權利來促進正義,而教會必須就各社會問題提供意見、引導正確的社會原則,確保階級和諧,平息階級衝突。

良十三世在位的25年,跨越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這段期間湧現很多新事物,同時也要面對與現代性相關的矛盾。他希望鼓勵教會融入現代化,並掌握當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脈絡。

教宗良十四世現在面對的時代,與百多年前的景象無大差別——同樣的戰爭,同樣的貧窮,多了越境的難民,及一個看不見盡頭的高科技發展。外圍影響教會的勢力,因社會監督而逐漸消弭,但現在教會於這新時代如何定位,將是一個艱難挑戰。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長居法國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文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