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善養救未來:療癒嬰兒期親子創傷

發佈於

【明報專訊】女兒出世時,我聽朋友說只要無視嬰兒哭鬧,他門一星期就自然不會再哭鬧,父母照顧起上來會輕鬆很多,朋友說自己便是成功例子。那時我還未接觸善養,加上我本身不喜歡嬰孩,於是便跟着做,每次女兒哭鬧,我和丈夫都不理會,更會阻止其他長輩去抱她。有時候我也不忍心,覺得女兒哭沒有理會她很可憐,但很快就被「不能縱容孩子以哭鬧來操控大人」的想法取代。無奈女兒的哭聲實在太響亮,有時我們也會屈服,所以一直做不到讓女兒「學會」不再哭鬧。

到女兒一兩歲時,經常半夜大哭要跟我們一起睡。她睡前又會特別精神,我們哄睡哄很久她都不睡(後來知道是因為我和丈夫都要上班,她想爭取時間和我們相處)。有時我和丈夫不勝其煩,又會採取「由她哭」的方案,不哄她睡,讓她哭累了自然睡着。每次我看到女兒哭到睡着,內心都很難過,然而下一次她再哭,我又會被哭聲煩得不想理會她。

孩子行為問題是求助信號

後來叫我無視嬰兒哭鬧的朋友的孩子,以及我女兒,都出現了情緒和行為問題。當我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馬上感到追悔莫及!孩子的行為問題其實都是求助信號,而求助背後的原因,很多時是因為家長忽略了兒童的成長需要。而嬰兒期其中一個最大的需要就是安全依附——大人能及時回應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成為他們可靠的依賴對象。

嬰兒沒有時間觀念,一剎那就是永遠,他們也很脆弱,很依賴大人提供及時回應,讓他們感到安全。我嘗試代入嬰兒的感覺:當我離開媽媽的肚子,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渴望被安撫時,卻沒有一個人能給我溫暖,我會感覺像永遠都沒有人會理會自己。當我終有一天放棄哭鬧時,我並不是學乖了不再哭,而是我放棄相信世界會對我作出回應,那是多麼的絕望啊!為何我當初完全沒有站在女兒的角度去想,讓女兒陷入這麼難過的境地呢?

嬰兒的哭鬧從來都不是為了「操控」成人,他們只是在單純地表達自己的需要。但我們在傳統教養下長大,向來受到權威操控,會認為孩子需要被操控,並很怕被反操控。而如果我們小時候有被禁止哭鬧的經歷,很大可能令我們長大後不能接受哭鬧聲。

不是依賴 是互相依靠

有家長會擔心即時回應會造成孩子依賴,獨立不了。但近年研究發現,早期能安全依附的孩子,長大後能更快和更輕鬆地獨立,並且會有更健康的體魄。嬰兒期是絕不會被寵壞的。心靈健康界也提倡:not dependent, not independent, it’s interdependent(不是依賴,不是獨立,而是互相依靠)。過早被迫獨立的孩子,長大後就算遇上困難,也會偏向不去求助,造成更大心理隱患。

我很想可以回到過去,當女兒一哭時便馬上抱起她安撫,無奈女兒已長大了。有次我向9歲的女兒分享感受,告訴她嬰兒時我們試過任由她哭,我感到很難過很後悔。女兒聽後馬上扮成嬰兒在牀上哭,我便馬上抱起她安撫,流着淚說對不起。這個扮嬰孩遊戲持續了兩星期,每次都是女兒突然主動扮哭,兩星期後,她彷彿覺得足夠了,就沒有再扮了。

而在這個遊戲中,最被療癒的是我自己,我感到我在補償女兒,同時讓自己的難過被看見。

希望更多人能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讓更多孩子的成長需要被照顧,父母和孩子都更幸福地成長。

文:周芷欣

作者簡介:佛系媽媽芷欣,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童年創傷,深受感動,最後憑借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