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順潮:推進跨境醫療互通融合

發佈於

【明報文章】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人口流動日益頻繁,愈來愈多港人選擇在內地安享退休生活。如何保障他們的基本醫療需求,成為近年社會關注焦點。近日特區政府宣布擴大長者醫療券試點計劃,新增珠海、佛山、惠州、江門、肇慶等城市共12間綜合醫療機構參與,標誌着跨境醫療合作邁出更實質一步,對推動兩地醫療融合具重要意義。

這項政策調整對長者而言,是具體回應實際需求的「貼地」措施。在新的試點安排下,有更多居於內地的港人長者可於當地使用香港長者醫療券,得到門診服務及基層照護,減少往返香港的不便,真正做到「家門口看病」,提升就醫獲得感與生活便利度。同時此舉可讓香港長者有多一個選擇,尤其在基層醫療及覆診方面,因內地醫療成本相對香港便宜,他們可選擇在內地就醫減輕自身經濟負擔。根據政府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逾1.3萬人次於內地試點機構使用醫療券,累計交易逾2.4萬宗,反映政策具真實需求與持續推動空間。

推動形成醫療合作新格局

是次新增的醫療機構,多由內地當地營運,與首輪以港人或港資背景機構為主的安排不同。政府已訂立明確準則,並實地視察,確保醫療質素達標。這不僅展示了香港對病人安全的重視,也為兩地在醫療標準、服務模式與制度理念上的磨合創造條件,推動形成「以港為本,兩地銜接」的醫療合作新格局。長遠來看,有助促進粵港醫療資源互補、技術互通,進一步鞏固大灣區作為「健康生活圈」的基礎。

為配合政策實施,電子健康紀錄平台「醫健通」亦發揮關鍵作用。上一批內地醫療機構在使用長者醫療券及醫健通方面,已實踐了很長時間,無論政府或內地醫療機構方面都十分有經驗。現時長者需先登記醫健通,並可透過應用程式主動產生QR code(二維碼),供內地醫生掃描查看其健康紀錄;同時亦可自行上傳內地就診紀錄往醫健通,供香港醫護人員查閱,實現資訊雙向流通。此一病人主導、授權分享的安排,於尊重個人私隱的同時,亦有助醫護人員提升醫療判斷的準確度,減少重複檢查與用藥錯誤,提升醫療質素與效率。醫健通的跨境應用,實為粵港醫療互信與數據治理的一次制度創新,值得未來進一步優化與推廣。

長者安老,醫療先行。長者醫療券試點的擴展不僅是一項便民政策,更體現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主動對接、制度創新的角色。透過跨境醫療服務持續優化,不僅能為港人長者提供多一個選擇,也能夠推動公共服務跨境互通制度化、常態化,為建設宜居、健康的大灣區注入長遠動力。

作者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順潮]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