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韓俊賢:早日籌建第四條過海隧道

【明報文章】最後一條採用「建造、營運、轉移」(即BOT)模式的大欖隧道的營運特許期,將於本月31日結束。當天之後,特區政府將收回經營權,除了「易通行」終於可在所有政府收費隧道使用,也代表採用BOT模式開發的幹線隧道,俱已轉移到政府經營旗下。而在可見將來,香港對於公路(包括隧道或橋樑)的興建投資,經過過去收回這些BOT隧道前的風風雨雨,相信再次推行的機會也不大。
三隧分流 無解決根本問題
雖然以特區政府現在的財政狀况來看,以BOT方式投資基建是一個不錯的對策(有指東九龍集體運輸工具項目也會採此方式),本文無意討論BOT模式的利弊,但相信讀者或許仍會記得,過去這些隧道的收費和每次提出加價時的驚人加幅,仍令人猶有餘悸。西區海底隧道和大欖隧道的隧道收費,確實屬「天花板」級數,恰巧因為同樣屬於「玫瑰園計劃」的項目,所以相關專營權結束移交政府的時間也差不多。政府接管之後的新收費,都有大幅下調,這讓市民尤其是駕駛者特別有感。
而當局收回西隧、大減隧道費,並配合出台三隧分流,也令人有感。在終結可屬「世界奇觀」級的紅隧擠塞之外,卻使另外兩條海底隧道出現擠塞,尤其是三隧中最多行車線的西隧,繁忙時間的擠塞車龍壯觀,如同「完美移植」,誠然情况也使人看到三隧分流的最終效果,只是「移禍東吳」,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若無第四條海隧 只會原地打轉
事實上,政府曾向立法會提交有關3條海底隧道負荷的數據文件。當時除了西隧部分時段流量接近飽和之外,其他隧道都早已超出負荷;分流盡可能做到的效果,只是令3條海底隧道「均塞」,而不會有其中一條出現嚴重擠塞而已。維港兩岸車流要「減塞」,事實上需在更早時間提出新通道計劃。如果沒有第四條過海隧道的計劃,只會導致原地打轉。當然,我們知道政府過去的第四條過海隧道計劃,與東大嶼都會密切相關。但按現在東大嶼都會計劃的情况,政府必須提出一個可行的新過海隧道方案。
本月底政府收回大欖隧道之後,各種車輛新收費的減幅明顯。雖然大欖隧道的「競爭對手」是毋須收費的屯門公路(和元朗公路),而基於原本欖隧收費實在偏貴,我們亦希望可使特別是職業司機的道路使用者減輕「路費」成本,當然支持減價,不過觀乎運輸部門的配套策略,甚有三隧分流的影子。筆者預期,分流之後或會出現「兩邊皆塞」情况。
雖然以過海隧道來跟大欖隧道比較,恐怕有不可比擬之處,因為現在大欖隧道也未到超出原本道路設計負荷的程度,所以就算有一部分現時從元朗區(包括天水圍、洪水橋等新巿鎮)使用屯門公路出入市區的車輛轉用大欖隧道,相信也仍然有一定空間。不過,因為洪水橋新巿鎮也是北部都會區一部分,而這些新發展區衍生的新車流,勢必在不久將來出現。那時候,恐怕大欖隧道的剩餘容量,也未必能夠負荷北都所帶來的車潮。
當然,這區域比較幸運的是,不似第四條過海行車隧道變成束之高閣或紙上談兵,因為其實早在千禧年代前後,特區政府便建議興建當時稱為10號幹線的公路;後來經過修正,現稱為11號幹線(當年10號幹線曾被反對上馬,已屬前塵往事)。就當年10號幹線的興建,在議事堂中幾近最支持政府的便是民主黨,這是對於都市拓展因而需要興建配套基建,所作出合乎專業的良心反應。在現有道路上對車流作改道安排,只能治一時之本。所以筆者透過本文,希望政府就興建第四條過海行車隧道早日提出建議方案!
作者是民主黨交通政策發言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韓俊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