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徐英偉:從亞洲旅遊承載力管理經驗 看香港旅遊新策略

【明報文章】隨着全球旅遊業逐步復蘇,亞洲許多熱門旅遊地方如中國內地、日本、韓國、新加坡,再次面臨大量遊客湧入的挑戰。如何在振興旅遊經濟之餘,同時顧及居民生活質素,成為各地政府的重要政策議題。
首爾:智慧科技建構安全旅遊城市
2022年10月首爾梨泰院人潮意外後,首爾市政府深刻檢討,決定以創新科技提升人潮管理能力。2023年起,市政府安全與防災部門在主要人流密集區及娛樂地帶,廣泛裝設數百支具人工智能(AI)功能的監察攝影機,透過AI演算法即時分析人群密度及流動狀况。系統將人潮密度分為「注意」、「警戒」及「嚴重」3個級別;一旦每平方米有3個人(一般而言3人以上即難以行走;梨泰院事件當時密度高達11人),系統即自動進入「注意」模式,立即透過廣播及即時通知執法人員,以有效疏導人潮。
此外,首爾推動「智慧首爾數據」計劃,透過物聯網(IoT)感應器全面蒐集城市數據,精準制訂城市及旅遊管理措施,提升市民與遊客的安全和舒適度。
內地:數字化管理及實名預約制度
中國內地亦積極推動數字化旅遊管理,以紓緩熱門景區壓力。北京故宮博物院自2015年6月起實施旅行團實名預約制,每日入場人數上限由最初8萬,逐步降至2021年的4萬,有效改善觀賞環境,並更好保護文物古蹟。
杭州西湖景區亦引入智慧旅遊管理系統,透過大數據及AI技術,在旅遊旺季即時提供人流資訊,引導遊客分流;景區也可即時調配人力資源,有效分散遊客,減輕社區負擔,改善居民和遊客體驗。
新加坡:嚴謹土地規劃與高增值旅遊
新加坡長期以來透過市區重建局的嚴謹規劃,集中旅遊設施於濱海灣、聖淘沙島、烏節路及市政文化區等特定區域,避免對住宅區造成干擾。
此外,星洲旅遊局積極推動高附加價值旅遊,發展豪華旅遊、MICE(大型展覽及會展獎勵旅遊)、郵輪旅遊等,吸引高消費能力旅客,以提升經濟收益及居民生活質素,實現可持續發展。
京都:永續觀光與責任旅遊推廣
近年日本京都市因遊客激增,面對嚴重的「觀光公害」問題,居民生活受影響。2021年京都市推動「永續觀光」,具體措施包括限制大型旅遊巴士進入祇園等熱門歷史街區,鼓勵旅客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此外,京都市自2018年起實施住宿稅制度,每晚徵收200至1000日圓(約11至55港元)。近日當地政府宣布計劃調高住宿稅,針對高價酒店每晚最高徵收1萬日圓(約545港元),新稅率預計2026年3月實施,以改善旅遊基建、保育文化遺產。
同時,京都積極宣傳「負責任旅遊」理念,鼓勵遊客尊重當地居民與文化,促進居民與遊客和諧共處。
旅遊新趨勢:
從「消費購物」到「體驗式旅遊」
全球旅遊模式正從傳統購物,轉向以獨特體驗為核心。新一代年輕旅客偏好靈活、即興的旅行方式,其旅遊靈感與規劃深受社交媒體影響。然而這並非代表年輕旅客消費能力減弱,而是消費模式改變。他們更願意將花費投入於音樂會、藝術展覽、本地特色美食、社區活動等獨特體驗。面對這種轉變,政府及旅遊業界不應僅被動跟隨社交媒體話題,而應該主動創造、引領討論,並深入分析社交媒體背後的商業操作與真實用戶需求,制訂符合新趨勢的旅遊政策。
回顧香港,距離上一次全面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已超過10年。當年報告認為,本港設施可應付約7000萬旅客的需求,不應為旅客數量設定上限;建議政府吸引高增值旅客如商務客群,並於啟德、大嶼山等地增加旅遊設施。
然而,全球旅遊趨勢及疫情後的消費模式已大幅改變。當年報告評估及政策是否仍適合現今環境,值得重新檢視。
事實上,即使在非旅遊旺季,香港部分熱門景點如尖沙嘴星光大道及山頂纜車一帶的交通配套,已明顯未能應付逐漸增加的遊客需求。星光大道經常出現旅遊巴士排隊擠塞情况;山頂纜車站於周末及假期更是人潮洶湧。有趣的是,有建議旅行團於旅遊旺季時錯峰出行,避免集中前往熱門景點。這種方式或許能夠在短期內一定程度上緩解人潮壓力,但從長遠角度看,仍需依靠更科學和全面的管理措施,來有效應對旅遊需求的增長。
此外,將遊客引導至未規劃為旅遊用途的住宅區,亦存在一定風險。雖然此舉可能帶來經濟效益,惟若管理不善,可能對當地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干擾,例如增加交通壓力、噪音及環境衛生問題。因此,在推動社區旅遊時,必須審慎評估其可行性,確保經濟效益與居民生活質素之間取得平衡,避免因過度開發而引發不必要矛盾。
總括而言,旅遊業對香港經濟至關重要,但旅客數量必須與城市居民生活質素保持平衡。政府應該從亞洲鄰近地區的管理經驗中借鑑,主動規劃更具前瞻性及更全面的旅遊政策,確保本港旅遊業長遠健康發展、居民與遊客和諧共處,並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亞洲旅遊樞紐的競爭力。
作者是原民政事務局長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徐英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