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街知巷聞:在高樓林立前 記下九龍城情味

【明報專訊】目前九龍城、馬頭角、土瓜灣和紅磡一帶的市區重建項目有超過10個,「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KC-017)」區內街坊和商戶要不已經搬走,要不正在搬走,只有少數不願搬走。區外人對這兩條街道名字未必熟悉,但你若曾到九龍城吃過潮州、泰國菜,很可能曾到訪。其實這裏還有馳名鞋店、豆漿舖、文具店和茶莊。雖說現在到九龍城打卡,如在事物消失時才去珍惜,多看幾眼舊香港的痕迹,但總比不聞不問要好;時間不多,大概剩下30天。
接受首輪賠償 老店付費延遲搬遷
比起往年抗議聲此起彼落的其他市區重建項目,KC-017範圍內的氣氛較和諧。在市區重建局(市建局)2022年開展計劃,提出以實用面積呎價14,599元收購物業前,社會對此項目關注不多。
講錢傷感情、惹爭議。對有近50年歷史、位於龍崗道及衙前圍道轉角位的「嘉倫文具玩具精品」負責人何生來說,搬遷直接影響店舖存續。他說文具店難做,網購、工廠直銷和電腦處理文書的趨勢衝擊店舖生意,若非舖位為自家物業,恐怕近年難承擔舖租。何家近年仍蒐羅各類文具,以方便熟客需要的心態經營。他自豪地說不少經典型號的文具,恐怕只此一家有售;他們向市建局支付延遲搬遷費用,最遲下月搬走。
大部分區內店舖如嘉倫文具般,掛着「勁減!」「大清貨」「六折」等字詞,希望搬走前清存貨。記者在衙前圍道見到一間舖拉橫額,寫着「市建取巧 造低估價 強搶物業 賠償不公」。去年「龍城關注組」向市建局請願,不滿為何局方不納入鄰近九龍塘、何文田及啟德等地估價;記者聯絡關注組,惟未獲回應。
何生認為KC-017項目搬遷賠償金額不算多,不過已在市建局第一輪開價後簽紙接受條件,因不希望在第二輪開價時面對更低的金額,處境將更差。他透露,市建局第一輪呎價14,599元的賠償金額包括「相關費用津貼」,若不接受,第二輪時津貼將失效,呎價約變8000元。商舖的賠償金較多,但也面對同樣兩難,「所以點解好似唔係好多人公開反對呢,都無奈㗎,半配合囉!」
KC-017發展範圍包括衙前圍道、賈炳達道、侯王道及龍崗道之間的商舖、民居及九龍城市政大廈(下層為九龍城街市),以及賈炳達道公園範圍和打鼓嶺道與衙前圍道交界的較小地塊。涉及約123個街號樓宇和1640人,面積約37,061平方米。
路邊櫈子、天台通道 隨重建消失
九龍城區的地道特色,除了美食,還有擺在街上的櫈子和互通的唐樓天台。聖雅各福群會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團隊主任潘子彤說,區內街坊不分族裔相處融洽,「龍崗道擺咗好多櫈喺路邊,一到夜晚無論係泰國人定係咩人,都會喺度食嘢飲酒吹水,係好難得會見到、舊區嘅景象」。
有份參與聖雅各福群會重建主題展覽「尋。常生活:訴說編織九龍城的人與事」的街坊碧蓮,建議記者上她家位於南角道祖屋的天台。「呢度天台係唔准關門,因為係一個走火通道,如果樓下火燭可以上去。你哋𠵱家可以上去睇,上面個景好靚。」她兒時會在天台玩「跳飛機」。隔日再訪,我的確能從南角道30多號的天台,走到40多號的天台,不用換梯。何生亦說,年輕時做人口普查員,同事總喜歡以天台為捷徑。然而不論是街上的櫈子,還是天台的秘密通道,都將隨重建消逝,變為高樓。
學者:重建一刀切 29年樓齡需拆
碧蓮祖籍順德,5歲隨父親標叔來港。父親曾在龍崗道開設茶樓「勝如茶室」,她小時候則在九龍城寨讀小學,常有飛機經過,課堂需暫停。她們一家大小除了幫忙打理茶室,還與樓下的潮州菜餐廳「燦記路邊雞海鮮飯店」老闆成為點頭之交。她形容這裏的街坊均能捱苦,做「揼石仔」生意或工作,且互相體諒。區內潮泰菜物價較區外便宜,美食成為香港街知巷聞特色。
她在1990年代搬到別區,仍會每周回來打理果樹和盆栽,也為先人上香。近年九龍城新樓愈蓋愈多,她觀察到不少地產商一直謀劃收購唐樓,大概是港鐵屯馬線宋皇臺站出口範圍,有趣是部分高價收沙浦道唐樓的地產商失策,最近的出口在南角道,「食咗詐糊」。
至於小業主,碧蓮說受地產商高價售樓的氣氛影響,不少人以為市建局也將高價賠償自己的物業,最終價錢有落差,大失所望。她表示自己不喜歡不斷建的高樓,但一些舊唐樓日久失修是事實,如自家的祖屋,上層有漏水問題,滲至下層市建局的辦公室,常惹投訴。她讚許聖雅各福群會的長者業主組,協助長者理解重建流程和協助搬遷事宜。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陳劍青認為,衡量市區重建成功與否的標準,應是「重建有需要重建嘅地方」,比如結構甚差、有安全風險的鹹水樓。「𠵱家就係重建咗一啲大家覺得唔需要重建嘅樓,可能只係29年樓齡(南角道聯景閣)。如果所有嘢係根據地產利益做指標,咁就死喇,唔可以祈求喺呢個思維之下,保留到社區同城市嘅資產。」
泰裔街坊互助 翻譯重建資訊
重建遷走總有人愁,現在碧蓮祖屋所在的唐樓,仍有部分「釘子戶」未接受條件搬走。在2019年重建計劃宣布開展後,泰裔街坊之間持續互助,把市建局文件翻譯為泰文的經過,讓潘子彤印象深刻。據當時媒體報道,市建局的人口登記活動通告,沒有泰文版本,經包括「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和聖雅各福群會在內的民間組織爭取,局方活動才設泰文翻譯。
「我諗喺呢個區做重建,困難可能在於有啲泰國街坊或者老友記,唔係好知重建係啲咩。泰國街坊阿萍幫手翻譯資訊畀朋友,因為泰文係冇『重建』呢個詞,對佢哋係好難理解,初期好迷惘同徬徨,係唔係聽日就要搬?」潘子彤說。目前除了賠償業主,市建局為合資格租戶安排遷往公屋,但也有街坊希望原區安置,未知能否如願;不合資格租公屋的居民,則憂慮無法負擔原區新屋租金。
老店不獲邀回遷 社區難存續
市建局早前為KC-017範圍內部分商舖提供回遷方案,邀請街市食品店舖和「潮泰食品及餐飲店舖等,以優惠租金優先租用鄰街單位,過渡經營。可是,局方資訊顯示,只有約六成九龍城街市附近的特色商戶選擇參與過渡經營安排。
除了文首提及的嘉倫文具,記者也走訪有70年歷史的潮州茶葉店「源茂興記茶莊」、上述泰國街坊阿萍經營的泰國雜貨舖「J.Mon Thailand Shop」和區內開業近60年的名店「崇麟鞋業」,負責人均指沒獲市建局邀請回遷,略有不滿,無可奈何。
「冇呀,唔做喇。可惜都冇辦法喇,佢殺到埋嚟,無力反抗呀哈哈。」源茂興記茶莊第二代傳人劉先生說,他忙着清貨,下月搬走,不願說太多。熟客陳生趁店舖結業前來買茶,說這裏的「蟲屎舊茶珠」最有名,「龍香鐵觀音」也是招牌。
「搬舖唔係咁簡單,冇咩優惠畀你㗎,算啦唔使喇,又唔係飲食嗰啲。」阿萍說。她最捨不得區內泰國朋友,近日因重建影響,他們逐個逐個搬走,原來的社區網絡被打散。
只有崇麟鞋業的老闆Tella姐比較樂天,「我28號就搬去獅子石道,搵到舖,冇打算停,要自己搵呀,好彩搵到,雖然租金貴一截」。崇麟鞋業最有名是水鞋,受惠區內潮州酒樓生意興旺,上世紀伙計均來此店光顧;繡花鞋和白飯魚,也有許多人查詢。
對於「有冇得做」,Tella姐說視乎心態。「環境的確好惡劣,市道差,大家慳得就慳,但我覺得著嘅嘢依然有需要。睇吓你係想繼續經營一直做落去,定係賺大錢,賺大錢就一定唔得喇。咁我未想停,未想認輸呀嘛!」這店舖養大兩代人,遇到好業主,疫情時甚至減租共患難,Tella姐覺搬走可惜,即使曾向議員反映,政策也未願改變,嘆有賠償總比沒有好。
陳劍青說市區重建時,真正須要關注的面向,是原本的社區能否延續,「唔可以唔理呢個面向,否則件事就好虛幻、平行時空,一方面社區即將消失,另一面呢就係完全抽空呢個脈絡講人情味,其實社區係咪值得有個未來?」。「保存回憶同歷史,唔會錯嘅,但佢哋未來係咪仲有空間留喺度?如果只有佢定義嘅特色老舖可以回遷,而隔幾年就變番市價,其實只係延遲咗佢嘅死亡,幫唔到佢留低。」他最不捨大學期間常幫襯,以「焦香」口味豆漿為招牌的「義香荳腐食品」,店舖快將結業。
除了區內老店,本土研究社提出另一KC-017的隱憂。研究社發現,項目中公家地範圍(街道、公園和街市)佔面積六成,私人地則為四成。重建後,九龍城街市將在賈炳達道公園北面地盤的新政府綜合大樓重置,公園將被打散為大樓內綠化空間,恐降低公共質素,且大開免補地價的公家地,轉為私人地的先例。KC-017發展預計在2030到2038年間陸續完成。碧蓮看着祖屋一件件的舊物件,不捨得扔走,但仍笑笑口,亦帶團導賞;至少讓更多人知道,未變高樓前的社區真實存在過。
■展覽
九龍城商戶陸續遷走,日期不一。若你無緣到訪老店舖,現在有兩個展覽可參觀:
聖雅各福群會「尋。常生活:訴說編織九龍城的人與事」
日期:即日至5月31日
地點:九龍城沙浦道46號豪門地下01號
查詢:instagram.com/ursst_sjs
香港科技大學「重見龍城」攝影展
日期:即日至7月18日
地點:九龍城南角道3號地下南角咖啡
查詢:instagram.com/birdychu
文˙ 梁景鴻
{ 圖 } 梁景鴻、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