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未來城市:賽馬旅遊吸客 愛馬文化須先行

【明報專訊】上月底女皇盃,沙田馬場閘門開啟,眾馬奔馳,日本三冠馬后「自由島」奮力在外圍追趕,最後直路突然急速墮後,賽後發現斷腳並須人道毁滅。日本中央競馬會宣布本月3日至今日的賽馬日於全國馬場設置獻花台和記帳台追悼。自由島之死令日本及本地馬迷痛心,同一周內香港另有兩匹賽駒以同樣原因死亡,引起大眾對馬匹權益的關注。前有中共領導人鄧小平以「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借喻香港「一國兩制」,政府近日又表示要推動賽馬旅遊,香港馬迷不少,賽馬旅遊的發展潛力又該如何評議?
馬匹斷腳難治療 安樂死常見
香港退役馬「英明神駒」(V046)收養者何幸宜在澳洲昆士蘭大學讀過馬科學(Equine Science),她說馬要跑得快便要身體輕盈,這使其四肢幼細多肌肉,而負重較大,「奔跑時要承受比其體重多8倍的重量」,因此一隻腳斷了,其餘三肢須支撐更多體重,容易引發蹄葉炎和膿腫等。再者,馬性格敏感,要牠們治療時固定不動甚困難,但用擔架吊起馬匹,牠們長期躺平則會生瘡,而且「牠們睡醒發現自己被凌空吊起會發瘋,這也很危險」。長時間治療亦會令馬感痛苦,並失去奔跑動力,不利精神健康。因此何說馬斷腳而要安樂死是常有的事,不過自由島在國際賽馬盛事表現亮眼,其死亡便很哄動,「其實說起來有點令人傷感,雖然每個生命都一樣,但你出名、厲害的話,別人便會對你的死亡感興趣」。
何幸宜曾於香港、澳洲和英國等地從事賽馬工作,做過馬術事務助理、策騎員、馬匹銷售顧問和多名練馬師的業務經理。自由島是日本史上第7匹三冠雌馬,曾四勝一級賽,何說牠是頂級良駒,「很有價值,因為牠退役後可以配種,誕下的馬寶寶繼續跑下去,能長遠地看到這匹馬的legacy(傳承)」。配種背後代表優良血統的延續。
良駒退役可配種延續血脈
話說各國都會有縱橫當地馬圈的馬匹血統,例如眾所周知的日本「周日寧靜」和澳洲「丹山」等。周日寧靜是美國三冠賽雙冠馬,也是自由島的曾外祖父。自由島父系「大鳴大放」則是日本冠軍種馬「夏威爾王」之後,母系則是澳洲頂級繁殖雌馬「北美薔薇」,說自由島是馬中貴族也不為過。
香港既沒育馬業,也沒配種業,主要從海外購入賽駒,其中95%為雄性閹馬。何幸宜解釋,雌馬發情時較敏感,或會降低專注力和性情大變,耽誤操練;雄馬成熟後則受荷爾蒙影響,變得急躁難馭,因此會幫沒打算用來配種的雄馬絕育。
前新加坡賽馬公會賽事部主管Dennis Loh補充,雌馬的發情周期(estrous cycle)一年中有6個月,「是按照日照長短變化」,故在南半球和北半球成長的雌馬之排卵期循環有別,「香港接近赤度,南北不近,育馬是不可能的」。香港土地不適合育馬,何幸宜感嘆說「有地也用來建屋吧」。這倒讓記者想起新加坡前年宣布收回當地馬場土地作住宅及休閒用途,為其逾180年賽馬活動畫上句號。
香港賽馬會則曾考慮利用其廣州從化馬場發展配種業,但中國未獲國際賽馬組織聯盟(IFHA)認可,不能將國內出生的純種馬登記成為賽駒,即其配種資格未被承認。不過香港為IFHA一員,香港賽駒在從化馬場配種或能被認可。
打造名駒偶像 日馬迷多年輕人
Dennis於世界各地有做販馬代理,他說賽駒的配種價值取決於馬匹血統和比賽成績。自由島之死如此矚目,他說大概是馬迷對其敬慕,「日本人看待良駒為偶像,一隻出色、多次贏過大賽的馬戰死沙場,大家當然感到可惜」。
日本如何將馬匹打造成偶像?何幸宜留意到日本人除了投注,還會以行動支持賽駒,譬如情人節時寄送朱古力和紅蘿蔔給愛駒,也會為逝去賽駒舉行告別儀式,並建立紀念碑或塑像。日本中央競馬會亦推出名駒周邊精品,包括公仔和T恤等,將牠們塑造成國民偶像。此外日本製作的賽馬遊戲如Winning Post和《賽馬娘》深受歡迎,其中《賽馬娘》將歷代名駒擬人化成「馬娘」,讓玩家培育她們參賽取勝,何幸宜笑言當地文化「可將所有東西活化為人,讓大眾投放感情,他們的馬迷也相對年輕」,她認為這點是香港無法做到的。
何幸宜去過東京看賽馬,猶記得日本知名的退役女騎師藤田菜七子當時一出場,現場馬迷的瘋狂和熱情,「日本的年輕人也會沉迷這項盛事」,東京馬場更於場內加入馬匹教育元素。反觀香港,何笑言感覺賽馬似是老一輩才會關注的活動,「香港人看賽馬純粹為賭錢,而非當成競技項目來看」。
Dennis深有同感,他指香港賽馬會雖有嘗試將部分騎師或賽駒打造成明星,譬如為名駒「浪漫勇士」出公仔和限量腕表等,但他感覺大部分本地馬迷「不是真正喜歡賽馬這活動,要麼為賭博,要麼為威風一把,展示自己是馬會會員、是馬主」。就算是馬主,Dennis認為他們對馬匹了解不深。
港馬場賭博味重 人馬聯繫淺
何幸宜和Dennis分別在澳洲和美國習得賽馬知識,Dennis說澳洲甚多電視節目和媒體介紹賽馬,美國的大學則設有正式的賽馬管理課程,涵蓋馬房管理、馬解剖學和營養學等,「(學生)要親自照顧馬匹」,而香港大中小學未設相關課程。
本地目前只有香港賽馬會提供賽馬發展培訓,內容涉騎術和馬房管理等,跑馬地馬場則設香港賽馬博物館,展示香港賽馬百多年歷史,但多數人只當賽馬是場賭注,何幸宜認為港人與馬匹的聯繫相對外國的淺,亦較少關注賽駒權益。
香港賽馬會回覆記者查詢表示,馬會參考了海外經驗並獲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同意,擴大未成年人士進入沙田馬場的涵蓋範圍以建立愛馬文化,包括容許馬會的馬主及其賓客帶同子女到馬匹亮相圈欣賞表演,但未成年者嚴禁投注及進入投注設施;沙田馬場中央的彭福公園下年將以全新面貌開放,園內新設「小馬大本營」,供公眾人士一家大小策騎小馬及參與馬匹相關教育活動。Dennis一再強調香港馬場賭博意味過重,「如何帶小朋友入去呢?」但他認為彭福公園若能像日本或法國馬場般,容許家庭在周邊草地野餐或更可行。
本地退役馬生活保障仍不足
自由島之死引起關注,本地亦不少馬迷悼念牠,而名駒出戰也能吸引訪客觀賽,帶動旅遊業,似乎賽馬旅遊可吃本地和外地客兩家茶飯?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羅淑佩表示政府正銳意發展賽馬旅遊,認爲其具吸引高增值及高消費旅客訪港的潛力。香港賽馬會提供數據指,自去年9月馬季開鑼,馬會兩個馬場在首八個月間迎來逾143,000名旅客,較上個馬季整季的93,000名增53%。當中今年4月舉行的國際賽馬盛事「富衛保險冠軍賽馬日」逾9300名內地及海外旅客入場,馬會首次為近百名海外旅行團及個人遊旅客提供體驗套票,當中四成屬購買「尊尚禮遇套票」高消費旅客,他們可於場內高級餐廳外看台觀賽,享用自助午餐及包廂早餐,並獲贈紀念品。
此外,馬會亦與中旅社合作將跑馬地和沙田馬場,及下年起舉辦常規賽事的廣州從化馬場納入中旅社旅遊路線,並推出研學團,包括內地旅客限定的沙田馬場體驗包,讓旅客參加馬場導賞團和體驗騎師訓練等。馬會強調推廣賽馬旅遊不會影響現行經政府批准的馬季賽期,會維持每季舉行88個本地賽馬日。
全球馬業存在嚴重虐待情况
不過亞洲善待動物組織(PETA)向記者表示賽馬旅遊「本質上將動物的痛苦包裝成觀光娛樂」,賽馬的核心仍是剝削馬匹,牠們被迫訓練、參賽、受傷,最終可能被遺棄或送往屠宰場,指全球賽馬業同樣存在嚴重虐待情况。
澳洲廣播公司(ABC)曾報道大量退役賽馬被屠宰的新聞,其時事節目《7.30》曾拍到屠宰場職員踢、電擊和抽打馬匹的畫面。事件被披露後,澳洲為馬匹福祉推出一些措施,例如Equine Welfare Program保障退役馬權益,包括資助其獸醫費。反觀香港,Dennis稱大部分退役馬會以受傷為由人道毁滅,「每一年香港有450至500匹馬退役,那麼這(牠們安樂死)會是驚人數字」。
話說Dennis的友人Terri學馬術時有一愛駒叫龍山聖驥,當時香港賽馬會獸醫說牠年紀大了,身體各處不健康,「不能再騎,Terri想到牠受傷退役或要進行安樂死,就找我幫忙另想他法」。Dennis便建議她將馬匹送到澳洲牧場Widden Stud養,最後那匹馬多活12年,以相當於人類95歲的34歲高齡離世。Terri曾說愛駒在港時與其他馬匹相處不來,去到澳洲卻能與11隻小馬和諧相處,而且牠背部和腳部傷患也消失了,她感到驚訝。Dennis認為香港賽馬會獸醫訓練嚴格有素,馬會亦有推行Restart退役賽駒駿展新生計劃,但他認為本地退役馬生活保障仍未夠。
馬會表示正在其從化馬場發展馬匹轉運設施,以支援現行退役馬出口程序,並將馬匹運往內地建立退役馬場,讓馬匹結束在香港的競賽生涯後,可參與內地馬產業發展,如日本及歐洲般讓退役馬加入育馬行列,料新馬匹轉運設施將於2027年啟用。
自由島負傷安樂死,未能安然退役。牠贏得2023年秋華賞時,其練馬師中內田充曾說「自由島現在也屬於所有馬迷」;以這句話來形容自由島安樂死後、馬迷向牠獻花致敬的情景似乎也很貼切,自由島死後歸於世界,其精神散落四方。但一匹馬死後再捧新的,這個「產業鏈」能維持多久?PETA認為應停止將馬匹視為賺錢工具,並推行無動物參與的替代娛樂方式,例如虛擬賽馬或模擬體驗等,讓娛樂不再以動物的生命為代價。
【熱點旅遊系列之一:賽馬篇】
文˙ 姚超雯
{ 圖 }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