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李江勝:「特朗普2.0」地緣戰略3種核心理論

【明報文章】特朗普喊着「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今年1月第二次入主白宮。隨着特朗普再上台,美國地緣政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特朗普第二任期比第一個任期更加激進,正在撼動美國,給世界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特朗普2.0」重新定義了美國的目標、對外關係,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他既向盟友施壓,也向對手伸出援手,給了對手喘息機會。特朗普看起來如此衝動、不可預測,以致許多人認為他的團隊是「草台班子」,沒有計劃、沒有路線圖、沒有戰略。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特朗普的很多政策,都跟其正建立的戰略理念一致,於地緣戰略方面有3種核心理論,值得關注與思考。
交易型現實主義:可犧牲價值觀或盟國
一是現實主義。霸權很難不去關注秩序和價值觀塑造,而現實主義戰略是一種比較現實的、經濟的戰略,其關注點主要是生存和安全。隨着美國實力從霸權國的地位逐漸下滑,美國地緣戰略的霸權色彩也在減弱。雖然特朗普也會提「領導」世界,惟他所指的「領導」,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作為霸權國的「領導」,不是同一個概念。戰後,美國絕大部分時段是在其構建的國際體系裏,利用同盟關係,強調民主自由價值觀之認同和塑造,領導世界。「特朗普2.0」正在構建的,卻是一個不基於原則,而是基於「美國優先」權力的地緣戰略。正如美國副總統萬斯於今年2月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指摘歐洲國家在言論自由與民主方面出現倒退,進一步表明美國放棄以價值觀認同去強化同盟關係,也驗證了「民主和平論」之論斷的狹隘。
「特朗普2.0」是典型的交易型現實主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世界各國關係的建立與平衡、各國領導人等,都屬於交易型,只是特朗普的特徵更為鮮明——他可以犧牲共同認可的民主自由價值觀,也可以犧牲盟國甚至條約為代價。「特朗普2.0」對全球發起的關稅戰,就是很好例證。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首次正式出訪,選擇了訪問中東。這不是一次象徵性的訪問,它由美國國內經濟緊迫性、全球地緣政治波動,及海灣國家在該地區戰略中的中心地位等因素所決定,是一次深思熟慮的權力運作。
「特朗普2.0」首次中東之行,象徵着美國外交政策更廣泛地轉變,從機構聯盟和長期外交策略,轉向交易主義和短期考量。它所呈現的內容和效果,將會對全球動盪和權力的重新校準,產生重大影響。
「逆基辛格」:優先對抗中國
二是「逆基辛格」,優先考慮對抗中國。冷戰時期,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利用「聯中制蘇」策略重塑美國全球格局。當前,特朗普正試圖重演20世紀冷戰外交,只是他所採用的是「逆基辛格」戰略。美國利用「調停俄烏戰爭」的機會,特朗普政府向俄羅斯伸出援手,與俄舉行了多輪高級別會談,讓俄國得到喘息機會,在俄烏戰場上掌握了相對更大優勢,取得戰場主動權。不管調停俄烏戰爭的結果如何,美俄之間正在達成協議,以重現二戰後美國和蘇聯的《雅爾達協議》,該協議締結了世界上兩個最大的軍事大國之間的所謂霸權和平。
究其深層次原因,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言論則更為明顯——5月1日他接受Fox News訪問時表示,「我們的頭號地緣政治對手是中國」,認為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中國相關事態對世界未來的長期影響更為重大」。
特朗普政府視中國為美國最大敵人,俄國則已成為一個小敵人,優先考慮與華對抗,其對抗將集中在商業、金融、技術、太空、軍事戰略等領域:
第一,貿易戰的目標是使中國產品更難到達美國,令中國產品更貴,從而刺激美國國內生產,鼓勵民眾選擇購買國內產品。
第二,金融戰被用來破壞中國金融機構的穩定,並削弱其經濟能力。
第三,美國對華技術戰旨在對抗中國的快速增長,而中國的快速增長主要是由技術進步和投資驅動。
第四,網絡戰基本上是使用「數字攻擊」,目的是破壞中國戰略或戰術結構,網絡戰將成為中美現代戰爭的戰場之一。
第五,早前美國國務院就要求各國如果想要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就必須使用美國「星鏈」系統,可見其正加緊太空計劃佈局。同時,美國正在推進太空軍事化升級,美中之間太空競爭也在演化升級。
第六,隨着QUAD(美日印澳安全對話)和AUKUS(澳英美安全伙伴關係)的建立,美中軍事戰線推進就從未停息。
設勢力範圍:主宰「美國後院」
三是設定影響力範圍,確保主宰「美國後院」的世界。從19到20世紀,勢力範圍一直與大國關係有密切關聯。關於勢力範圍,其中一種觀點就是大國幾乎不可避免地在較弱鄰國中發揮着主導性的政治影響力。毫無疑問,當特朗普威脅要吞併巴拿馬運河、格陵蘭島和加拿大時,他正在嫻熟地運用「影響力」,尋求美國主宰其「後院」的世界。然而他這些策略中的任何一項,都將對全球地緣政治產生歷史性的影響。
「特朗普2.0」將利用《南極條約》(Antarctic Treaty)建立的強大監測工具,跟蹤中國於南極的行動和能力。美國將會鼓勵其盟友,根據條約為相同目的而使用有關工具,反對中俄利用地區協議來破壞美國在該地區和全球的利益。同時,「特朗普2.0」還可能利用北極理事會推進其北極戰略,作為抵禦中國進入該地區的堡壘;並利用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的機會,提高其北極行動能力,推進美國和地區利益的泛北極話題。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新質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江勝]
